乙型鏈球菌|40日79宗感染一成亡 醫生提揀及處理淡水魚要戴手套

撰文:黃金棋
出版:更新:

本港兩個月期間錄得79宗感染侵入性乙型鏈球菌個案,衞生防護中心調查發現部分病人曾接觸鯇魚等淡水魚。醫管局今日(20日)指,至今已向衞生防護中心通報了79宗感染個案,其中34名病人已經出院,七名病人死亡,佔約一成,當中部分病人除了感染侵入性乙型鏈球菌外,自身亦患有其他疾病。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提醒,市民在挑選或處理淡水魚時,應戴上手套。如未有戴上手套而受傷,則應立即妥善處理傷口,包括用消毒藥水清洗等;如有需要,應求醫協助清洗傷口。他又提醒市民切勿生食淡水魚,「一定要煮熟食,亦要留意烹調方法。」

+2

仍有38病人留醫公立醫院

衞生防護中心日前公布,上月至本月10日79名感染侵入性乙型鏈球菌的病人中,年紀最輕僅一個月大。患者主要出現敗血症、腦膜炎、化膿性關節炎或膿腫/蜂窩組織炎等。衞生防護中心調查後發現,部分人病發前曾接觸鯇魚等淡水魚,亦有人處理生魚時,手上帶有傷口。

當局早前到患者曾到的荃灣楊屋道街市,以及元朗的「雞地佳得」,在街市內採集的環境樣本,和魚樣本的基因排序吻合。不過衞生防護中心沒有公布死亡個案,七名病人死亡。

醫管局表示,傳染病專家在上月發現相關感染個案較過去三年的每月平均個案數字為高,遂於9月30日主動將個案轉介衞生防護中心作流行病學調查和跟進。基於公共衞生的考慮,醫管局指會繼續加強監察,並會適時向衞生防護中心通報新增感染個案。

醫管局至今已向衞生防護中心通報了79宗感染個案中,至今仍有38名病人在公立醫院留醫,醫管局強調會繼續監察情況,定期向衞生防護中心通報個案,並為仍在留院接受治療的病人提供適切的治療。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資料圖片/黃舒慧攝)

林緯遜:游水魚都可能有乙型鏈球菌

林緯遜表示,根據衞生防護中心化驗分析顯示,其中最少32宗個案屬於血清三型基因序列型283(ST283),而該種乙型鏈球菌在亞洲不少地區的淡水魚中亦可找到。他又指,難以從肉眼觀察淡水魚是否受感染,「睇樣唔會睇到,就算新鮮游水魚都可能有(乙型鏈球菌)」。因此市民在挑選或處理淡水魚時,應戴上手套。

林緯遜又指,據其觀察長者、慢性病患者等人士,接觸一般乙型鏈球菌會更容易變重症,包括腦膜炎及敗血症等。不過ST283致病性更高,即使年輕人感染,亦有機會出現重症。

衞生防護中心補充,根據初步流行病學調查,32宗ST283個案感染源頭相同,屬於群組爆發。32名病人分別為14男18女,年齡介乎31至87歲,居於不同地區。初步資料顯示,一半病人均表示曾處理淡水魚,當中部分人報稱處理未經烹煮的淡水魚時手部帶有傷口。當中兩人為食肆廚師、一人為兼職魚販。在中心接獲通報時,根據醫院管理局資料,該32名病人當中,兩名病人已離世,惟死因未能確定與感染有關,另外10人已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