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士後首創可變身式多病格隔離病房抗疫 可還原作一般用途

撰文:01醫務所 源栢樑
出版:更新:

2003年的沙士對港人來說是深刻的教訓,想不到17年後,全球各地、包括本港再次面對世紀疫症的考驗。這兩場防疫攻防戰中,隔離病房的使用治療患者及阻止病毒傳播甚為重要。
筆者在兩次疫症中均有機會參與興建隔離病房工作的抗疫戰,雖然擁有多年建醫院經驗,但每一次都是與病毒散播對戰的時間競賽,也是鬥智鬥力的體驗,如當年要即時快速改裝病房成臨時隔離病房,及後為應對沙士再次來襲,筆者與團隊建成「可變身」式多病格隔離病房,創下打造本港高規格傳染病控制設施先河。
撰文:資深工程師及上任工程師學會會長源栢樑

沙士前只有約170多張隔離病床

那場沙士大型疫症可算本港數十年來面臨最嚴峻的傳染病考驗,以往本港隔離病床數目不多,當時就大約只有約170多張,但這個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來勢洶洶,隔離設施根本難以應付每日急增、數百至上千患者,故當年筆者獲主理處理疫情的管理醫生委托,期望在短時間內建成最多隔離病房以供應用。

改建普通病房快速增隔離設施

當時香港尚未有俱高規格高容量傳染病隔離醫院設施等概念,最快速的增加隔離病房方法只能改建現有普通病房,但本港過去可以參考的經驗不多,疫情爆發時不少承辦商因擔憂染病不願進入醫院施工,其時建築物料亦較難進口或購買,故如何採用現成物料作改建是一大難題,加上本港醫院使用中央冷氣及抽氣系統,一般有「回風」設計,即大部分冷氣通風空氣會在室內循環使用,若興建隔離病房便需確保帶有病毒的冷氣通風不能「回風」,需把全部室內空氣安全地排出室外。

面對隔離病房不足的緊張情況,筆者苦思下靈機一觸,從廚房抽氣機運作取得靈感,亦看見報道指新加坡及內地均曾有醫院利用有風扇作為隔離設施抽風,認為可作考慮。當時醫院內每一間病房有5至6個病格,連接病房內走廊,每個病格內設有6張病床。

病格向外窗戶加裝抽氣扇助抽風

筆者決定首先關上冷氣回風,並在每個病格的向外窗戶上方加裝抽氣扇將病房內的空氣抽走,抽氣扇強度更可將走廊的空氣抽進病房,得以防止病房內或帶有病毒的空氣透過病格門口流出走廊,最終這工程裝置確保空氣只會由醫院其他地方流入隔離病房,病房內的空氣不會流出隔離病房外污染醫院空間。

記得工程另一突破是本港首次建成「可變身」的多病格隔離病房,因該年為準備沙士可能在冬天重臨,需作較長遠抗疫打算,故要大量改建普通病房為隔離病房。但考慮到一旦疫症過去,這些隔離病房需還原作一般用途。

筆者從手頭上僅有較簡單的單間隔離病房國際指引去思考,想出使用不同自動化氣閥去控制風量,達至在多至6個病格開門及關門組合下,多個可能出現的運作情況都能滿足負氣壓參數設定而防止污染空氣流出,令冷氣回風被加裝的氣密閥門阻擋,而只能直接排出室外,在病格門口加上的雙重聯鎖氣密門亦大大加強隔離病房氣流流向控制的可靠及安全性。

若毋須用作隔離,病格門可切斷電源並可長開至變回一般病房,這時冷氣回風氣密閥門會重開,讓一般病房重獲冷氣回風,並把換氣量由隔離病房的12次還原至6次的低耗能一般病房運作,這些首創創新設計令一般病房能輕易來回「變身」作隔離之用,其靈活多變亦反映了香港人的特性。

疫後工程師團隊6個月建成約1,400張隔離病床

這兩項改建於沙士前後相繼迅速進行,高峰期時於一天內完成百多張病床的工程,而疫後工程師團隊也成功在約6個月內建成約1,400張高規格、設有多病格聯鎖雙重門負氣壓隔離病床,速度之快在香港可算是史無前例,更亦是香港首創的工程創新實例成果。大概當年沒料到,17年後的今天,一場比沙士更可怕的疫症來襲,醫院工程界再次面臨更嚴的試鍊,挑戰之大更意想不到,下回再說。

《01醫務所》與資深工程師源栢樑合作,逢周一推出專欄「源途有你」,分享工程與醫療的大小事。

源栢樑一直以推動工程界專業發展為己任,亦剛剛卸任工程師學會會長一職。數十年專業路途,著實值得回憶,亦深信後來者或可從中領會工程專業要點所在。源途有你,就讓大家一起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