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2048年前欠3000公頃地 明日大嶼、北部都會區佔8成造地

撰文:鍾妍
出版:更新:

政府公布《香港2030+:跨越2030 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最終報告,評估了2019至2048年,共30年的整體土地需求及供應。當中估算本港2019至2048年共有3,000公頃土地短缺,比2016年估算短缺1,200公頃大增1.5倍。報告指出,房屋需求估計無變,但增加人均居住空間10%至20%,滿足社會對更寬敞居住環境的期望,並吸引人才。
概念圖中亦擬建兩條運輸走廊,分別由新界北往交椅洲人工島,及屯門西經交椅洲人工島往港島西的走線。

▼2021年《施政報告》發展新界北▼

+25

土地短缺較2016年預測多1.5倍

報告更新了2016年時公布的土地需求及供應分析,提出要改善居住空間,以及增加各種政府、機構及社區設施和休憩用地的供應目標。報告最新推算,2019年至2048年,本港土地需求估計約5,800至6,200公頃,而已推展或處於較成熟規劃階段的土地供應僅有約 3,200 公頃,短缺約2,600至3,000公頃,較2016年時提出的短缺約1,200公頃增加1.5倍。

(報告圖片)

房屋需求100萬個單位

報告指出,評估更新後,房屋需求估計仍維持約100萬個,但其土地需求較2016年的評估增加10%及20%,主要是假設需要更大的居住空間。2016年的評估假設公營房屋為50平方米而私營房屋為75平方米,而新增的人均居住面積加入10%及20%改善居住空間的考慮後將分別為20平方米和22平方米。

報告指,更大的居住空間,不僅為滿足社會對更寬敞居住環境的期望,更用以鼓勵培育幼兒、建立家庭和「居家安老」,以及吸引人才。

(報告圖片)

經濟用途土地增2.35倍

政策主導經濟用途的土地需求亦較5年前評估的257公頃。增加至860公頃,增2.35倍,主要是顧及《十四五規劃綱要》及大灣區發展。評估亦增加了休息用地及運輸基建設施的土地與人口比例,各每人增1平方米。

中至長期可能供地項目(報告圖片)

明日大嶼、北部都會區可增1600公頃土地

為應付上述提到的3,000公頃土地短缺,政府提出14項可能供地項目,料可造地約4,100公頃。當中有1,000公頃來自「明日大嶼」願景中的交椅洲人工島,及有600公頃來自施政報告最新提出「北部都會區」額外土地,連同北部都會區內早前已提出的供地項目,明日大嶼願景連同北部都會區的土地,已佔政府未來可提供的土地近8成。

概念性空間框架。(報告圖片)

擬建兩條運輸走廊駁通明日大嶼

報告提出,將會在香港東面規劃成東部知識及科技走廊,有大學、科學園區等創新及科技相關發展;西面則為經濟走廊,利用新界西北及北大嶼山國際門戶功能,貫通香港島、九龍及荃灣/葵青區的現有都會區,以及未來交椅洲人工島整合而成的維港都會區。

概念圖中亦擬建兩條運輸走廊,由「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途經長沙灣市區一帶,往科學園及大埔附近,連接新界北市鎮、文錦渡一帶;另一條則貫穿屯門西內河碼頭,經交椅洲人工島過海抵港島西部。

▼特首林鄭月娥施政報告2021懶人包▼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