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專調查揭逾七成本地年輕醫生工作過勞 近兩成更患上抑鬱

撰文:鄭翠碧
出版:更新:

本港醫生工作壓力大及工時長問題一直惹人關注,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在2019年上半年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逾500名正接受或新近完成專科培訓的本地年輕醫生中,超過70%出現工作過度勞累的情況,逾20%受訪醫生更患出現抑鬱問題。年青院士分會主席張源津醫生指出,聽到不少年輕醫生形容「返工好似打仗」,工作量大,卻又想為病人提供優質服務,最終致過勞。醫專發起《身心健康約章》,促進推動院士及專科培訓學員的身心健康。
另外,就海外醫生議題,醫專主席梁嘉傑稱,醫專絕非反對政府引入海外醫生,「只不過我哋對質同量方面嘅平衡,同政府方面嘅拿捏有少少唔同」。

醫專調查發現本港年輕醫生普遍出現工作過勞問題。(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3

醫專年青院士分會前主席關日康醫生領導的團隊,在2019年上半年透過網上問卷調查訪問了514名醫生,當中284人是在近10年完成專科培訓的年青院士,其餘230人則是正接受專科培訓的學員。受訪者當中8.6%是私家醫生,其餘都在公立醫院工作。參加調查的醫生在填寫問卷的該周平均工時為53.5小時,當中有人甚至一周工作近70小時。

研究根據哥本哈根疲勞量表,評分超過了50分被視為中等及高等過勞。醫專的調查發現,72.6%的受訪醫生出現過勞,70.6%醫生指過勞與工作相關,55.4%醫生稱過勞與病人相關。有分別24%及4%表示對現時工作崗位有些不滿和十分不滿。

醫專年青院士分會前主席關日康醫生直指有逾20%受訪醫生出現抑鬱問題,比例高。(廖雁雄攝)

調查發現,有21%醫生出現中度或以上程度的抑鬱,達到需要跟進或治療的情況,當中部份人更有自殺傾向,而最常見的壓力來源是「臨床責任」和「工作要求」。關日康直指這比例高,其他行業一般只有10%員工抑鬱。相關調查結果已刊登於《香港醫學雜誌》。

年青院士分會主席張源津醫生指出,他曾因工作忙碌而致過勞,亦聽到不少年輕醫生形容「返工好似打仗」,工作量大,卻又想為病人提供優質服務,最終致過勞。加上部份醫生與同事、上司關係或出現問題,亦影響情緒。他直言有醫生「能醫不自醫」,提醒醫生亦需關注自己身心狀態。

年青院士分會主席張源津醫生指出,他曾因工作忙碌而致過勞,亦聽到不少年輕醫生形容「返工好似打仗」。(廖雁雄攝)

醫專主席梁嘉傑稱,醫生的身心健康與病人安全息息相關,醫專發起《身心健康約章》,促進推動院士及學員的身心健康。他又指,情況反映一些政策及文化或需改善,醫專會繼續與醫管局溝通。

醫專名譽秘書梁永昌醫生表示,醫專特別成立一個全新網站,提供相關資訊,醫生可在網站內聯繫到一些前輩,由前輩分享人生經驗,有需要時醫專亦可轉介醫生到醫療機構接受服務。醫專未來也會舉辦文娛康體活動或靜觀。

醫專名譽秘書梁永昌醫生表示,醫專未來也會舉辦文娛康體活動或靜觀,(廖雁雄攝)

這項調查在2019年2月至6月進行,被問到2019年年初大批公院醫生舉辦申訴大會表達對政府及醫管局的不滿,是否反映當時醫生的壓力已達到頂點,而近兩年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移民潮等事件,會否加劇了問題時,梁嘉傑稱這個是長期結構性的問題,工時長料是眾多因素之一,將不同事件與過勞掛鈎,是言之過早。

醫專主席梁嘉傑(中)稱醫專絕非反對政府引入海外醫生,「只不過我哋對質同量方面嘅平衡,同政府方面嘅拿捏有少少唔同」。(廖雁雄攝)

七成本地醫生過勞,這樣的工作環境如何能夠吸引到海外醫生來港工作?梁嘉傑指醫管局有推出不同措施去挽留人手,需要時間觀察能否改善問題,除了工作環境外,海外醫生亦會視乎其他因素而決定是否來港工作,「一個人嚟同走都有個人原因。」

食物及衞生局早前指不接納醫專就非本地培訓醫生的建議,梁嘉傑回應稱醫專絕非反對政府引入海外醫生,原則上支持改善香港醫療人手的政策,「只不過我哋對質同量方面嘅平衡,同政府方面嘅拿捏有少少唔同」,他稱有不同意見「唔緊要」,醫專樂意用正面態度與政府合作,醫專會繼續做好把關的角色,希望香港醫生的水平不會因這個政策而下降。至於引入海外醫生能否解決本地醫生過勞問題,他指多人幫手是好事,「只要(雙方)可以合作得到,大家溝通得到,大家做事方法、水準係均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