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產業化需官民商合作 霍啓剛:唔係擺幾多億落去就得
港隊於東奧及殘奧取得驕人佳績,運動熱潮席捲全港。港協暨奧委會副會長霍啟剛今(8日)於一個探討體育發展的論壇上指,要推動本港體育產業化,「唔係擺幾多億落去就得,要跳開呢個框框」,他促請港府必須擺脫固有思維,同時爭取社會及商界支持。
他又認為,本港可借鏡新加坡舉辦F1夜間大獎賽的模式,進一步拓展體育結合旅遊的雙贏局面,另應探討成立文體旅遊局的可行性,助體育產業系統化發展。
團結香港基金舉行「團結卓爾論壇」,探討香港的推動體育發展。港府早前公布,將會擴建體院大樓及成立3億元促進精英體育科研。霍啟剛於論壇發言,認為應加強非精英項目資源分配發展例如滑板、攀登等,「早啲投資,早啲練出成就」;另要加強教練、國際裁判培訓,以及運動心理學等專業培訓。他又認為,培訓人才擔任國際體育組織要員亦相當重要,以便增加本港在國際組織的話語權,「係咪要有多啲亞洲聲音呢?」
至於普及化方面,單以活動數量或參與人數為目標並不足夠,應加強校園對體育的重視程度,亦可多舉辦跨區聯賽,與大灣區連線。霍啓剛又指,要令體育普及化,應加強廣播機構的角色,以今屆奧運為例,港府購入轉播權,令市民可透過電視支持港隊。
他認為長遠可循「體育+」發展推動盛事化,即以體育聯同旅遊或金融等產生協同效應,本港有國際七人欖球賽的成功例子,新加坡亦有F1夜間大獎賽可供參考。他又認為,若未來大灣區聯賽打響名堂,則可向外輸出觀賞性賽事,形成體育及知識產權輸出雙贏效應。
霍啓剛又期望,本港應探討成立文體旅遊局的可行性,「深圳、內地、英國等都有同樣做法」,認為可助體育產業未來發展。他又指,港府要推動體育產業化,必要改變既有思維,「唔係擺幾多億落去就得,要跳開呢個框框」,同時亦需爭取社會及商界支持,另考慮提供稅務優惠及體育消費券等措施推動。
冀下屆全運會在港辦開幕儀式
粵、港、澳將承辦2025年全運會,霍啓剛盼本港可成功爭取主辦開幕儀式,「但要同澳門協商」;他又指,全運會近年加入群眾運動項目,容許全民參與,他提議可於港珠澳大橋舉辦馬拉松,打破三地隔膜。
民政事務局大型體育活動事務委員會成員、新地單車學院創辦人郭基煇則指,體育盛事化離不開官民商合作,雖然由商界出資贊助或推動體育活動或賽事,未必有可觀回報,但愈來愈多機構重視「環境、社會、企業管治」(ESG),相信港府可循此方向推動與商界合作。
東京奧運會女子乒乓球團體賽銅牌得主杜凱琹則表示,港府近年不斷增加對運動員投放的資源,她期望未來有更多大學可提供彈性學習模式,認為可與運動員退役規劃相輔相承。她又建議,本港學校可與內地體校合作,讓更多年青運動員提早感受運動的專業化訓練。
港隊於東京奧運會連番報捷及凱旋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