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中環街市水磨石梯相與劏雞房有關 舊檔主:雞檔比雜耍更精彩

撰文:馬煒傑
出版:更新:

到中環街市,最為人所知必定是何藩作品中最常出現的水磨石樓梯,但令人印象深刻除了是因為攝影師的功架外,經典作品亦與樓梯旁的劏雞房有關。王偉樑解釋劏雞房的蒸氣,加上採光窗引入的自然光,令逆光拍攝的照片特登好看。

王偉樑是惜日中環街市合興雞檔檔主,童年時因被老師投訴無心向學,父親罰他到雞檔工作,藉此嚇怕他,會努力讀書,誰料竟令王偉樑愛上街市;豬檔檔主黎漢源中學畢業後打算放洋海外升學,但父親積勞成疾,黎漢源不忍父親辛勞,於是放棄升學,繼續父業,成為全職的「豬肉佬」。

提到中環街市,最為人所知必定是那條深受攝影師喜愛的水磨石樓梯,亦是攝影師何藩的作品中最常出現的那一條樓梯,即刻經過活化工程,仍有不少市民到中環街市的樓梯拍照打卡。王偉樑解釋指除了攝影師的功架外,亦與樓梯旁的劏雞房有關,因為脫雞毛前要浸熱水,所以劏雞房長期都蒸氣騰騰,亦令樓梯口煙霧彌漫,再加上採光窗引入自然光,所以拍攝逆光照片特別好看。

何藩作品《喜相逢》,乃看到經典中環街市水磨石梯的照片。(蘇富比)
+5

王偉樑六歲被老師投訴「只愛踢波,不愛上課」,爸爸本打算以苦差嚇怕幼小的兒子讓他乖乖讀書,於是罰王偉樑到阿爺在中環街市的雞檔,要他為剛宰的鴨拔毛,豈料王偉樑不但沒有嚇怕,反而樂在其中,更愛上街市。王偉樑將童年時的街市形容為「歡樂天地」,「又有得玩,又多嘢睇!」,他憶述童年時最喜歡到劏雞房看熱鬧,看著伙計一手捉實五隻雞的腳,倒吊、 割頸、放血,偶有雞隻死不斷氣,掙扎暴走,伙計荒失失捉雞,雞毛滿天飛,他而言,這比雜耍表演更精彩。

在王偉樑成長的七八十年代,正值中環街市的全盛時期,每逢假期他到檔口幫忙,總有街坊請他吃雞髀、飲汽水,不但令他學到與人相處,更令他感受到當中的人情味,「間中冧檔、做唔切,隔籬檔自動就會來幫手,冇乜計較」。

黎漢源是永成號的第二代經營者,專營新鮮豬肉,十二歲開始到中環街市檔口幫忙送貨,並跟文職學用花碼開單,中學畢業後本打算放洋海外升學,但父親積勞成疾,仍本打算多撐幾年,直到黎漢源出身,但黎源漢不忍父親辛勞,於是放棄升學,繼續父業,成為全職的「豬肉佬」。

與王偉樑一樣,黎漢源同樣表示中環街市的最大特色亦同樣是人情味,雖然大家都是粗人,但卻十分着重感情,「有咩幫手都唔會托手踭」,即使現在已遷出中環街市,但人情味仍能於其他街市體會得到,「送貨去其他街市,有咩需要啲人都好樂意幫手」,黎漢源形容街市工作的人都是人粗魯,但心地善良。

中環街市於上月底完成活化,對於中環街市的活化工程,王偉樑與黎漢源都同樣認為工程成功「活化」了中環街市,王偉樑指出去判斷一個地方好壞,視乎「人用唔用得到」,而中環街市活化後,天井位置變成公共空間,市民可隨便使用,笑言相較以往天井只用以存放單車更為有用;黎漢源則表示對中環街市活化後未有變成一個名牌進駐的商場感到高興,見到不少街坊以懷舊的心態到訪中環街市,同時亦營造了一個中下層的營商機會,讓小商家於街市內設置攤檔,形容有如一個現代化的舊式市集。

為讓大眾了解更多有關中環街市的故事,打書釘團隊將由今日(11日)每隔星期六舉於中環街市內舉行真人圖書館,將會有舊時中環街市的檔主與大眾分享街市故事。另外由17位昔日檔主、顧客、建築師、民間關注組成員等訪問輯錄成的《我們的中環街市》一書及同名紀錄片亦將於中環街市供公眾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