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科|通識教師開學調整心態 轉型兼教旅遊款待:教育不可絕望

撰文:胡家欣
出版:更新:

高中通識教育科變天,新學年被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社科)逐步取替。新科課時較原有削減一半,未能完全吸納近3,000位通識老師,部分須「轉型」教其他學科。
任教通識科16年的中學老師羅潔玲,今日(9月1日)起,將為學校開設新選修科,兼教旅遊與款待科,不會教授公社科。過去一個月,她研讀新科教材,參與教育局培訓,思考課堂的教學法,戰戰兢兢迎接新科。
她坦言,由告別通識科到接受「轉型」,近月才正式「消化」事實,過程不容易,但提醒自己,教育工作不可感到絕望,即使失去通識科,也可活出通識精神,「唔會咬住話通識教咩,唔好懷緬美好過去啦,會抑鬱。」

公社科系列三之二——「轉」

延伸閱讀:

公社科|科主任堅守崗位 自嘲變資訊傳遞工具:留下只是想教學生

公社科︱大學通識科畢業生決棄教師夢 指新科不再重視批判思考

任教通識科16年的中學老師羅潔玲表示,新學年不教公社科,將逐步轉型為旅款科。(張浩維攝)

通識教學非一日煉成 純熟教學需浸淫七至八年

2005年執教鞭的羅潔玲,入行先教舊制高考通識科,及後見證新高中通識科面世,如今卻親自為該科「倒數」。

回溯2009年落實三三四教改,首幾年師生猶如「 白老鼠」,試驗新高中學制。當年大量教師轉型教通識,羅潔玲記得,正式推行前一年,課後經常上教育局培訓,又參與教師工作坊,共同構思教材和教學法,笑言培訓時數「爆晒燈」。她說,當年未必每位老師認為培訓有用,但至少「知道個困境有幾困,依家係知道困境,但唔知有幾困」。

當年師生「摸着石頭過河」,令通識科漸上軌道。她指通識教學法非一日煉成,要將一個議題教得爐火純青,深入淺出解釋,令學生牢固掌握知識,需要七至八年時間浸淫。例如教授法治概念,會精心編排課題次序,先教反面的人治,令學生更易明白;平日儲起有趣的教學例子,以助解說。她直言,教學經驗隨年月累積,從學生反應中再作修改,才可修成正果,「老師越教越純熟,學生又會學得越快樂。」

教學經驗隨年月累積,老師越教越純熟,學生又會學得越快樂。
羅潔玲
通識科突然被「改革」,前線同工始料不及,羅潔玲說同行無不感到灰心。(張浩維攝)

通識突被取替 前線教師感悲憤

兩年前反修例風波後,本港政治環境急速變化,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去年11月底,突然宣布「改革」通識科,換上公社科。羅潔玲回想起那一天,當時感到十分憤怒和悲哀,實施12年的通識科一下子被取替,令大家始料不及,當局將社會風波歸咎通識科,認為是對同工多年付出不公道。

公社科較原有課時大減一半外,課程內容也大有改變,三分二內容圍繞國情,考卷評級也簡化為「達標」與「不達標」。新課程指引更訂明,涉及歷史文化、法理法治、民族等課題,「沒有正反二元對立」的角度。羅潔玲直言,新科教學空間大幅收窄,教師避免觸及紅線,不能夠討論敏感議題和提及國家負面資訊;堂上只能討論「恆常議題」,不能夠如往昔討論時事,規限師生學習及教學發揮,令前線感到灰心。

不過,我成日都講,幾灰都好,入到課室,見到班𡃁仔,你就唔講衰嘢。
羅潔玲
羅潔玲說,教育工作不可感到絕望,即使失去通識,也可活出通識精神,(張浩維攝)

調整心態開學 延續通識精神

羅潔玲說,認識不少十年以上的資深通識教師感到意興闌珊,新學年選擇退休或離開崗位,其餘部分過渡兼教公社科,部分則兼教其他選修科。以其校為例,通識科團隊五人,一位科主任及一位資深通識教師已離職,兩人年資均至少有十年。

公社科人手需求減少,行內約2,800個通識教師,不少人需要「轉型」。羅潔玲今日起要兼教旅遊與款待科,不會教授公社科。過去一個月,她研讀新科教材,參與教育局培訓,思考課堂的教學法,戰戰兢兢迎接新科。

由告別通識科到接受「轉型」,羅潔玲說,近月才正式「消化」事實,過程不容易,「初初係麻麻哋㗎,『老公』死咗,改嫁喎。 」她努力學習轉化這種負面情緒,不再執着通識的美好日子,也毋須過分放大這科的美好,重新審視教師職業及新崗位,「如果只係聚焦教學嘅科目,其實好難做人,我係一個老師,但我先係一個人。」

活在大時代之中,她說,教育工作不可感到絕望,即使失去通識科,也可活出通識精神,「每一代人都有佢應付時代嘅方法,無咗呢個科目,仲有教學精神,培養學生積極面對人生,自主學習嘅方法。」

每一代人都有佢應付時代嘅方法,無咗呢個科目,仲有通識教學精神。
羅潔玲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