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童腸道現五種罕見細菌 中大研糞便細菌基因檢測助診斷

撰文:鍾麗霞
出版:更新:

醫學界一直未有一套可以快速及準確適別自閉症兒童的方法,令患者容易延誤接受治療。中文大學醫學院一項研究發現,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態發展較同齡兒童遲緩,並發現五種在一般兒童較罕見的細菌,研究人員發現利用糞便細菌基因檢測該五種細菌,識別自閉症兒童的靈敏度可達8成。

中大醫學院一項研究,收集128名3至6歲兒童糞便樣本,比對細菌種類、數量和相關功能,其中一半是自閉症患者,結果發現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態與一般兒童有明顯差異。其中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內有五種細菌,是一般兒童較為少見。

研究又顯示,自閉症兒童糞便樣本中的梭菌顯著較多,這種細菌會產生毒素損害中樞神經系統。另外,與神經遞質活動有關的細菌,在自閉症兒童的腸道中也大幅減少。

一般情況下,腸道微生態應隨年齡增長而改變,種類亦變得豐富,但研究發現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態,較同齡兒童發育明顯落後,反映自閉症患者的腸道微生態發展有異,在早期已出現。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教授指出,今次是全球首個研究發現腸道微生態和自閉症診斷有關,自閉症兒童有腸道微生態發育異常,並落後同齡兒童,故年幼時已出現的腸道微生態變化,或在自閉症的發病機制中擔當重要角色,值得進一步探討。

助彌補醫學界診斷自閉症缺乏客觀篩查方法的不足

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指出,今次研究有望彌補目前醫學界診斷自閉症缺乏客觀篩查方法的不足。利用糞便細菌檢測作為預測自閉症的非侵入性檢查工具這個發展方向,存在很大探索空間。

腸道微生態的轉變已證實可影響情緒、疼痛容忍度、認知能力、行為及精神健康。腸道微生態失衡更會導致很多神經系統問題,如抑鬱症,故腸道微生態獲冠以「第二大腦」的綽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