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馬線|土瓜灣站展街坊舊物流傳生活小故事 老街坊工作簿憶亡夫

撰文:王潔恩
出版:更新:

港鐵屯馬線全線通車一個多月,兩個新車站各具特色,宋皇臺站內因工程期間發現古跡,富有歷史元素;車站月台四條柱上,放置不同陶藝作品,呼應宋皇臺站的歷史感,作品利用日與夜、春與冬的概念,表達時間流逝,更參考了宋代畫作。
至於土瓜灣站的車站大堂牆身亦充滿著故事,集合區內逾百名街坊,將家中物件資料拼湊而成,承載著街坊在區內生活的點滴。車站牆上的一本「行船」工作簿,是已屆七旬老街坊的亡夫遺物。街坊王婆婆說,工作簿是亡夫當年支持一家生計的重要證明,如今工作簿印在牆上,「見到就會懷念吓。」

王婆婆丈夫的「行船」工作簿,當年支持了他們一家的生計。(王潔恩攝)

土瓜灣站大堂的一幅牆身,有全長約54米的藝術品,由藝術家梁美萍創作。作品集合過百名街坊的「回憶」拼湊而成,將他們的舊物及故事記載在牆上。

75歲的土瓜灣街坊王婆婆,其亡夫的「行船」工作簿,正是牆上的一份子。王婆婆在60年代與丈夫結婚,婚後一直與丈夫居於土瓜灣,至今已住上56年。工作簿內有大大小小的印章,內有越南、日本等記號,記載著丈夫自1959年起的「行船」足跡,「以前佢(丈夫)喺鰂魚涌太古船塢返工,我就負責係屋企湊仔。」以前一家七口,就是靠丈夫一人撐起,丈夫過去甚少放假,「一年只會返屋企一次,每次只得幾日。」

王婆婆的丈夫已離開人間,隨年月過去,工作簿內修補內頁的膠紙早已發黃,再重看工作證難免憶起亡夫,「見到就會懷念吓。」

李太兒子小時候的嬰兒服,被印在土瓜灣站大堂的牆上。(王潔恩攝)

嬰兒衣服、舊積木 記載街坊生活點滴

除工作簿外,牆上亦有一件紅色的嬰兒舊衣,「主人翁」正是土瓜灣街坊李太太的兒子,「係細仔7個月大時嘅衫,大仔出世時都著過,想留畀佢哋將來大個時睇返,所以一直無扔到。」除此之外,昔日與兒子一起砌的小積木,亦同樣被印在牆上。

在照片旁邊,牆上亦印有李太寫的一段文字,講解該件舊物的紀念價值。李太太坦言,「將來佢哋長大咗之後,可以帶自己家庭返嚟睇返,除咗有細個嘅舊物,仲有媽媽嘅字跡。」

宋皇臺站的車站月台,有本地陶藝家黃麗貞創作的《大地陶詞》。(王潔恩攝)

宋皇臺站富歷史感 藝術家以陶瓷詮釋宋畫

至於宋皇臺站,車站月台則有本地陶藝家黃麗貞的作品《大地陶詞》。月台的四條柱上,放置了不同的陶藝作品,利用日與夜、春與冬的概念表達時間流逝,「開頭嚟到現場,見到發掘緊古物,宋皇臺站係成條屯馬線入面,歷史感最強嘅站。」

黃麗貞又指,在建造宋皇臺站時,有大量宋元古蹟出土,而宋代正是中國美術史的巔峰時期,特別是繪畫及陶瓷。因此,四條柱的作品均參考了宋代的畫作,包括李安忠的《晴春蝶戲圖》、范寬的《雪景寒林圖》、馬遠的《水圖》,然後再以陶瓷表達。

黃麗貞說,這些作品全是人手製作,連代表春天的蝴蝶、冬天的細雪都是陶瓷,「啲雪係逐粒磨、逐粒批,係景德鎮嘅白瓷。」

+2

紅磡站現「失物」

而在紅磡站內,亦見到鞋、手錶、帽子等裝置,分散在月台椅子附近,這是由本地雕塑家林嵐創作的《失而復得》。她表示,創作概念源自乘客遺失行李,又透露自己常在地鐵站遺失東西,例如雨傘、頸巾、帽等。她形容,失物就如「失落的回憶」,從前一直冀盼報失後,它們可重回身邊。

林嵐表示,今次與本地鑄鋁師傅合作,將舊鋁「翻鑄」。她又說,師傅至今已約80歲,這些「失物」有部份是他的個人物品,例如他的手錶、孫兒的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