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潮下如何撫平老友記情緒 心理學家及社工有錦囊
移民風盛,有家庭會選擇帶同家中長者離港,亦有家庭決定讓老人留港。有社服機構數月來收到逾20宗求助,當中不少求助者為長者。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副主席梁重皿表示,是否帶同長者一齊移民有利有弊,無論如何,老友記均面對適應問題。若家庭已有移民決定應該盡早告知長者,3至6個月為佳,並應讓長者參與其中,獲得「掌控感」。
中大社會工作學系講師陳加才指,子女應留意獨居或曾有情緒病史的長者,移民問題對他們來說如同失去生活主軸,容易誘發情緒問題。
▼6.30機場送機情景▼
盡早告知讓其參與決定 增加「掌控感」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副主席梁重皿指帶同長者一起移民好處是,長者不會突然失去家庭成員崗位及身份,而子女仍然可以照顧。然而是否帶同,長者都要面臨適應問題。她認為長者多數會認為自己是兒女的拖累,情緒往往累積在心中無法抒發,子女需要留意。
她給出幾項建議,包括應該提早3至6個月告知長者移民的決定,無論是否帶同他一起,都應該早做準備。另外,亦要幫助長者調整期待,告知未來的準備,如遠去他鄉,在地的情況如何,細緻到銀行、交通、住所、買餸都應當和他分享,且盡量不要講得太複雜。另外,如果一同移民,可以考慮讓長者參與當地的移民社區融入活動,而留下的則應當讓他有一些新的角色。
梁說,適當讓長者參與決定,提供當地實際的資料讓長者閱讀,都會增加他們的「掌控感」,對於長者適應有好處。
▼6.30在英港人乘搭尾班機抵港▼
留意獨居或曾有情緒病史長者
中大社會工作學系講師陳加才表示,長者自退休後面對身份角色轉變,由圍繞工作轉移以家庭為重心,常見寄托是協助子女照顧孫兒,如買菜煮飯、接孫放學等,成為晚年生活的日常規律,自然地情感依附(attachment)都在子女尤其子孫身上,故移民決定對長者而言,如失去生活主軸,影響頗震撼,特別要留心獨居或曾有情緒病史的長者,容易誘發情緒問題。
兄弟姊妹分擔責任 制定規律及固定視像會面
他提醒,在移民前,若有兄弟姊妹留港,可商議好分擔責任,日後要增加探望次數及填補關懷。另外亦可協助長者,重建社交網絡,如多些同親戚朋友見面「飲吓茶」,加強他們本身那一代兄弟姊妹之間的扣連聯繫,與他們發掘興趣及寄托,將從「湊孫」工作中建立的自我價值,過渡到其他或類似活動。
就如刻劃遺老孤苦的電影《殺出個黃昏》,朋友網絡、兒孫關懷對長者十分重要。陳加才建議,即使移民後,子女應制定有規律及固定的視像會面,建議一星期最少一至兩次,令長者有得預計及感被尊重,「知係禮拜幾、幾點見到。」令長者有份安慰及減被遺忘傷感,強調子女能夠執行到承諾最重要,好過開初日日視像見面後,之卻因難維持漸減次數。
最好委託多人照顧留港長者
明愛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社工李姑娘表示,雖暫時未收到因子女移民而感到情緒困擾的長者求助個案,但是近來的確收到較多越洋安排長者養老問題的求助。一般情況下,子女去到外國前會委託一位朋友幫手打點,去處理老人家入住院舍的情況。不過她提醒,朋友未必如子女一般十分細緻了解長者,如藥物敏感、病史等等,亦未必能代替子女處理緊急情況,「尤其老人家狀況變化好多,子女走嗰陣時仲好健康,好快就未必。」
她表示,如果子女有移民決定,需要為老人家做好準備,比如聯繫與老人服務相關的社工,亦須留多一些在地聯絡人的聯繫方式。她說,雖然長者已是成人,但如同小朋友一般,留他一人在家,會出現疏忽照顧狀況,子女需要留心關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