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尾泳灘|海膽拮腳 退潮泳客易走近生物棲地 環團倡關注保育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龍尾泳灘啟用首一星期,因海膽刺傷泳客事件再次惹來關注。這批「刺客」非外來者,龍尾灘曾是生態寶庫,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原本在這片淺灘生活、覓食、繁殖,但因人工泳灘發展而「搬家」,「原居地」經規劃逾十年最終成大美督的新景點。
有關注團體指,海洋生物原本不會主動走上沙灘,當泳客隨大退潮赤腳走遠,不慎踩到海膽,責任不在這裡棲息的小生物。另有學者建議,潮退時市民可改為曬太陽或欣賞海洋生物,以另一種形式享受大自然。

▼退潮時分 龍尾泳灘泳客被海膽刺傷▼

+9

耗資約兩億元興建的大埔龍尾人工泳灘,在上月底正式啟用,不久已因雜色角孔海膽(又稱「沙膽」)而出名。據康文署提供資料,6月25日至27日龍尾泳客被海膽及水母刺傷個案各佔62宗及27宗。

港九拯溺員工會形容,當時幾乎整個龍尾泳灘都是海膽,被刺傷的泳客在救傷站如「輪街症」般等待救援。近日沙灘上四處可見「本泳灘附近水域近日發現水母及海膽,請游泳人士小心」橫額,昨日(10日)水退後兩小時內,已相繼至少有五名泳客因被海膽刺傷而求助。

▼龍尾泳灘啟用 周末人頭湧湧▼

+12

環團:生物不會主動走上沙灘

本是一個有石又有沙的平緩海岸,不少生物藏匿石隙、沙底及泥洞之中,民間團體曾多次提出司法覆核,仍未能守護這個生物樂園。經三年興建,長約200米的泥灘變身成有觀景台、小食亭、停車場等配套的人工泳灘,假日滿布七彩帳篷,泳客大讚設施齊備,對「海膽出沒」說「不怕!」,也有家長特意帶上蛙鞋備用。

守護龍尾大聯盟成員關祝文,這些年見證著平靜泥灘,生物被搬遷、工程車進駐,漸漸失去原有光彩。上周末首次踏入人工泳灘,看見不時沖上岸的食物包裝、紙巾等垃圾,不禁嘆息。他說,當搬沙填海工程完結,生物會慢慢進駐,「海膽及魚類不會沖上岸,只會停留在生活範圍。只有人走落沙灘,不會生物主動走上沙灘,若將責任推向牠們(海洋生物)身上,導致人類受傷,是不負責任」。

其他龍尾泳灘專題報道︰

龍尾泳灘|港版墾丁夢成真? 開灘後車流增 民宿、街渡擬進駐

龍尾灘潮退海膽成「地雷」 兩小時五泳客誤踩 有小孩穿鞋繼續玩

關祝文上周末首次踏入新建成的龍尾泳灘,認為人工灘上即使有物種,但可棲息的地方好少,相信數量也不會多。(盧翊銘攝)

康文署事後解釋,每當潮退時份,原本深水的海床位置會變得較淺,以致泳客容易踐踏到棲息在該些海床上的生物而受傷。署方亦承認,在預備泳灘開放時,職員在潮退時曾發現海膽,並把牠們移離泳區範圍,但由於海洋生物普遍存在於大自然,故泳灘仍發現海膽、水母等蹤影,職員只能「按需要」見一隻執一隻。

善用沙灘非只有游泳 學者指可因應潮汐漲退觀賞海洋生物

香港城市大學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梁美儀指出,中潮間帶或以下有不少如沙膽等生物居住,潮退時最好穿潛水鞋才下水,但認為與大自然接軌的形式多樣,建議可改為曬太陽,或停下來細心觀察身邊的小生物,「即使是澳洲、夏威夷,不是所有沙灘都水清沙幼又大浪,有些地方看生物,即使潛水與魚暢泳、看珊瑚,也要穿鞋,否則會拮腳」,建議康文署可因應潮汐漲退,設計手機App建議市民何時適合游泳。

梁美儀又指,龍尾灘像一個布袋,生物不容易被大浪沖走,懂浮潛的泳客可欣賞護沙堤上色彩斑斕的蛞蝓,不懂游泳的亦可在退潮時欣賞海星海膽、依附在石頭上的貝類等。他認為,泳灘既然按「社會訴求」而興建,亦經正當法律程序,現階段應思考如何善用這個沙灘。

▼龍尾泳灘毗鄰泥灘 掘蜆掘蠔未停止▼

+6

毗鄰泥灘生物非可食用品種 惟常遭市民帶走

近年關祝文集中到龍尾泳灘毗鄰的泥灘進行生態調查,惟每逢假期不少市民帶膠桶及鐵鏟來掘蜆、掘蠔。即使泳灘開放,仍見有市民在灘上「動工」。他形容,在人工泳灘開放前,這裡承受的壓力非常非常大,「被掘走的生物,無論是蜆或魚蝦蟹,死得好冤枉,全部不是可食用品種......只是生物不能發聲,無法反抗,死在人類手上已不計其數」,成另一個生態災難。

據關祝文的觀察,泥灘上部分物種仍頑強生存,曾發現過去在龍尾灘上的罕見物種。人工泳灘工程完成後,生態狀況稍稍穩定,目前在內灣仍發現管海馬。關表示,唯一訴求是遊客有了泳灘,就不用再踐踏這片泥灘,「周圍太多人,有生物被撈走,可以走都走了,要人走了才有機會回來」。

自然生態論壇成員黃志俊也指,前往龍尾灘變得方便,配套也完善,人自然增多,不禁慨嘆「好荒謬,香港人已經忘記這裡之前不是這樣,好善忘」。泥灘上的蜆原為「天然過濾器」,他指長期有人摸蜆,致數量大減,或進一步影響水質;於附近生活的海星、海膽也被捉走或弄死,希望當局進一步將泥灘列入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範圍,加強保護。

海洋生物監察保育計劃今年完結

為補償龍尾泥灘損失生境,政府2012年提出簡稱「汀角+」的汀角海岸生態保育計劃,將龍尾與汀角之間的汀角東納入保育計劃,並遷移受影響的海洋生物到汀角東。土木工程拓展署回覆指,目標海洋生物監察,將進行至今年下半年,即工程合約保養期完結。

土拓署表示,今年2月和3月在泳灘工程後,曾進行海洋生物調查。初步結果顯示,龍尾泳灘附近生物多樣性與毗鄰的汀角東一帶接近,其水質和生態環境,適合多類型海洋生物棲息。

調查人員亦發現,多種早在泳灘工程開展前一直居住在該水域的生物品種,在工程完結後亦再出現,當中包括孟加拉豆娘魚、尾斑鈍鰕虎魚、廣東彈塗魚、飛白楓海星、玉足海參、雜色角孔海膽、煙色枝鰓海牛(蛞蝓)等。

專家團隊6月曾於龍尾西發現管海馬

三年多前從龍尾搬遷至汀角東的兩尾被套上頸環的管海馬,土拓署去年已估計「可能已離開汀角東水域」,但魚類專家曾多次發現其他健康的管海馬,無發現受傷或死亡個案,故認為監察結果反映汀角東水域適宜管海馬居住。此外,海洋生物調查專家團隊在今年6月於龍尾西,也發現管海馬,認為龍尾泳灘附近的水域亦適宜管海馬居住。

「汀角+」推出後,漁護署亦負責開展一系列教育宣傳工作,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承辦其中之一的汀角+大使計劃,招募本地大專生接受培訓及實地考察,包括海岸生態及生物多樣性、海岸動植物辨識,並於汀角一帶海岸記錄人為活動及海岸物種等。

創辦人及保育總監沈鼎榮認為,龍尾灘本身具高生態價值,失去了感非常可惜,希望透過培訓「種子導師」,把生態價值及保育訊息傳遞給遊客,明白生物不可隨便帶走,日後避免這類不需要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