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調查:失業或就業不足增家庭衝突 倡降消費券申請年齡援助
疫情襲港近一年半,本港經濟受重創,失業率一度升至破紀錄新高,縱使近月失業情況漸趨緩和,但仍較疫情前大為嚴重。
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今(18日)發表調查報告,發現疫情下,近85%受訪者曾失去飯碗或就業不足,一成人收入更下跌3,000至7,000元,令基層生活百上加斤。惟家庭負擔增加的同時,家庭內所面對的問題及衝突亦相應增加,影響家庭氣氛。
聯盟促請政府盡快設立失業援助金及取消消費券的年齡限制,讓孩童能以消費券應付學費等支出。
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在5月24日至6月7日,就失業或就業不足對家庭關係影響,以網上或電話訪問形式,向205名受訪者調查。結果顯示,84.8%受訪者曾面對失業或就業不足,當中87人曾待業一個月或以上、另有40人的就業不足情況維持了一年或以上。
疫情期間開工不足 月入最多跌四成
就業不足的受訪者中,有26人表示,平均收入減少減1,000至3,000元、22人更大減3,000至7,000元。聯盟以每月家庭總收入的最大比例計算,平均每月收入較疫情前大減16%至40%,反映市民生活艱難,面對失業或就業不足時,亦較難尋找到新工作。
另外,受訪者在疫情期間與家人溝通的時間有所增加,但表示與家人可相處融洽和互相遷就的受訪者比例,卻由疫情前的近40%,下跌至不足25%。關綜聯指,結果顯示市民在經濟環境較差時,生活成本增加,家庭間所面對的問題及衝突亦相應增加,影響家庭氣氛。
▼港府「谷針」新招:已打疫苗好處 vs 未打疫苗限制▼
從事餐飲業的張太表示,她去年8月被裁,相隔半年,至今年3月才找到工作,惟履新半個月後又再被解僱,翌月才找到長工,惟任職文員助理的丈夫今年初亦被解僱,只能待在家中,二人朝夕相對,又時常擔心家庭開支,「愁呢樣,愁嗰樣」令感情不復以往的融洽。
張太續指,在職家庭津貼等門檻過高,至今政府無計劃協助她這種基層家庭。其丈夫3個月前已申請「百分百擔保個人特惠貸款計劃」,惟至今音訊全無。
在廟街任職攤檔助手數十載的關先生亦指,疫情後爆發後,旅遊區的攤檔已不開舖,自己便一直失業,惟無一技之長難以轉行,現時只能靠政府的高齡津貼過活,根本不足以應該日常開支。
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聯席成員李芝融促請政府,盡快設立失業援助金等針對性措施,支援疫下就業不足的基層市民、放寬在職家庭津貼的申請資格,以及取消消費卷的年齡限制,考慮以家庭為單位,讓學童也能領取,減輕家庭負擔,亦仍增加現金途徑,讓沒有電子支付工具的長者也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