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河套區淪數碼港「翻版」 業界倡提供誘因吸外資

撰文:鄧芯怡 羅俊文
出版:更新:

落馬洲河套區用地及業權爭議,經過近十年拉鋸終達成協議,兩地政府共同開發該87公頃土地,發展成「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總樓面面積足足為科技園三倍。在河套區以外,港府一直研究擴建科學園及工業邨,為創科謀求土地,但業界指出,矽港計劃及數碼港的失敗,反映土地並非發展創科關鍵,建議當局首要提供誘因,吸引跨國企業來港設總部或研究中心,否則河套區只會淪為下一個數碼港。

拉鋸近10年的落馬洲河套區終有定案,發展成創科園,惟成本將由香港全數承擔,金額未明。(資料圖片)

早於回歸初期,香港已有發展創新科技的契機。九七金融風暴後,社會有聲音要發展多元化產業,避免過分依賴金融業,但多年來提出的計劃包括矽港計劃、數碼港,不是胎死腹中,就是淪為地產項目。

1998年時任特首董建華提出,成立香港創新科技委員會,並委任前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校長田長霖為主席,推動高科技發展。當時美籍華裔創投商人徐大麟成立的科技公司漢鼎亞太集團,提出矽港計劃,擬斥資12億美元,用地200至250公頃,在港生產及開發先進電腦晶片,料建成後每年本地生產總值可高達300億美元。矽港計劃獲田長霖大力支持,可惜漢鼎亞太提出的稅務優惠及優惠價撥地,未獲政府接納,加上當時美國就「矽港」涉及的科技轉移問題未能達成共識,漢鼎亞太最終決定投資上海而非香港。

未來河套區會走高端科研路線,公司進駐準則或參考白石角科學園。(資料圖片)
數碼港被批評淪為地產項目。(資料圖片)

與「矽港計劃」差不多同期提出的「數碼港」項目,在2002年後逐步落成,一直被批淪為商場及住宅項目。根據計劃協議,數碼港商業部分,分四期落成,合共提供約100萬平方呎的可租用寫字樓樓面。但貝沙灣(即數碼港住宅部分)的可建樓面面積達410萬方呎,提供近3000個高級住單位及獨立屋,並設有3個豪華會所。即數碼港大部分土地均用以發展豪宅,而非科技產業,前立法會議員鍾樹根兩年前就曾批評數碼港「不務正業」。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說,其實土地非本港發展創科的最主要的考慮因素:「你睇下數碼港依家搞成點……搞創科唔係話有好多基金,好多地,就自然會發生。」

方保僑。(資料圖片)

用作發展創科的土地,本港的確不缺。科技園公司去年初宣布,正研究斥資82億元在將軍澳工業邨,推動先進製造業的產品研發,期望興建一至兩幢工業大廈,發展機械人等先進製造業,82億元成本大部分由政府承擔。至於科學園,未來亦擬於園內第三期西北面一幅空置用地進行擴建,興建多兩座14至15層高科研大樓,其中一座大樓會作電子及精密工程科研用途。

方保僑指,港府思想過於保守,不肯投入資源吸引外國企業才是死因,2013年Google突然放棄在將軍澳建數據中心便是好例子,他建議港府應為跨國企業如Google等,提供稅務及租務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