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陸火星|理大團隊參與「天問一號」設計 教授遺憾成員僅一港生

撰文:梁煥敏
出版:更新:

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早前成功着陸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的預選着陸區。理工大學的兩支跨學科研究團隊亦有參與這項首個火星探測項目。
其中參與着陸等項目的理大土地測量與地理資訊學系主任吳波教授團隊,研發創新的地形測量及地貌分析方法,協助選取火星着陸點。理大鍾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講座教授(精密工程)及副系主任容啟亮,為有關項目製作火星探測器「落火狀態監視相機」,即火星相機,監視着陸情況及周圍環境等,吳波提到,本港較少土生土長學生加入有關項目,約10多人的團隊中只有一名香港學生,希望將來可以提升同學對有關項目的興趣,「可以有一半人係香港學生就最好。」

理工大學容啟亮教授講解製作火星探測器的「落火狀態監視相機」。(梁煥敏攝)

設計可使用相機遇兩大難點

容啟亮教授表示,整個項目於2018年與國家航天局簽署協議,並於2020年底才開始作出準備,經過評審、測試等才正式運上太空,有關項目最大的挑戰主要是需要在一個月內製作適合到火星使用的相機。他指由於火星跟地球的距離愈來愈遠,傳送相片等資料難度非常大。

他分享説,相機要抵抗等同地心吸力6,200倍的衝擊力,令內部電子系統不受影響,團隊最終將所有電子系統,黏在外殼上,讓外殼吸收震動,為另一個重大挑戰。

他說,直到日前他從國家航天局發布的照片中,見到其設計的火星相機在着陸後沒有散開,感到十分開心,但因地球及火星兩個行星的距離漸遠,要將影像傳回地球,又是另一挑戰。此外,他期望社會可以有更多推廣、加上政府的支持下,令本地學生對有關的科研項目感到「有希望」而參與其中。

理大土地測量與地理資訊學系主任吳波(圖左)表示,對可以了解到更多有關火星的資料感到非常雀躍。(梁煥敏攝)

一個半月要分析火星67萬個隕石坑

吳波表示,對可以了解到更多有關火星的資料感到非常雀躍,團隊在2016年起分析及評估火星全球,當中選出「烏托邦平原」為目標着陸點,再以自行研發的「三維集成測量模型」,將「天問一號」傳回的圖像變成立體模型,識別可能影響安全着陸的大型斜坡。

此外,他的團隊又在一個半月之內,分析面積等同12個香港的目標着陸點上67萬個隕石坑,為「天問一號」團隊提供幾個陽光充足、海拔低及地形平坦的着陸點選擇,再為此進行研究。

他又提到,本港較少土生土長學生加入有關項目,為數約10多人的團隊中,只有一名港產博士畢業生參與其中,希望將來可以提升同學對有關項目的興趣,「可以有一半人係香港學生就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