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醫院體驗館展品打卡位全覽 冀向公眾揭開「入青山」神秘面紗
醫山醫院一向予人感覺陰森又神秘,迎來服務社區60周年,該院將開放「精神健康體驗館」,讓公眾親臨發掘迷思答案。青山醫院行政總監林明相信,「醫院愈透明,公眾對精神病人的誤解就愈少」,冀籍此機會揭開青山醫院的層層面紗。
展館分為過去、現在、將來三部份,這次傳媒預覽僅開放了「過去」。除了歷史故事和治療儀器等,館內更設有多個打卡位,給市民拍照留念、向朋友分享「入青山」的滋味。
大門有打燈圖案「我入左青山」
「精神健康體驗館」位於青山醫院學院樓(S座)二樓。入口外的走廊是舊日屯門田地璧畫,讓市民儼如置身60年代的青山醫院,感受其隔涉荒涼。大門兩邊為具標誌性的「青山醫院」中英文牌匾,屬首個打卡位。大門為白色閘,打開時更有古老生鏽的聲音。
市民入場需登記名字和電郵地址以獲取「確診手帶」,甫踏進大門便能看見地上的旋轉打燈圖案,寫有「確診入院」及「我入左(咗)青山」字樣,非常趣怪。
青山醫院令屯門改叫屯門
展館分為過去、現在、將來三部份,這次傳媒預覽僅開放了「過去」。
首個環節為青山醫院歷史,兩分鐘影片可讓公眾略認識醫院的發展歷程。旁邊的文字描述提供更多詳細資料,譬如屯門舊稱青山,不過當區居民易因青山醫院而被誤會為精神病人,政府於1973年宣布改名。
前方玻璃櫃內有一個青山醫院模型,讓市民細看醫院在1992重建前後的面貌,而旁邊的螢幕放映著舊時紀錄片拍下的病人日常。
重現60年代「青山亭」
向走前數步的景點是「青山亭」,設計仿照青山醫院於60年代建成的涼亭,原址於醫院重建時已清拆。亭內的電視機播放20段訪問影片,受訪者均為對本港精神健康發展有影響力的人,例如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黃仁龍、「元洲邨安安幼稚園斬人案」的相關人物等。
向病人淋水或浸水原來叫「水療法」
轉入展館另一邊,主題是昔日的精神病療法和醫療儀器。其中一個大玻璃櫃展示約束衣物的演變,包括70年代至00年代最常用的三角繃帶、70年代已被淘汰的羊毛手腳保護帶和長袖約束衣、現今常見的安全約束衣和磁力鎖約束帶等。
另外,有影片介紹三種已被停用的精神病療法,包括水療法(即向病人淋水或浸水)、胰島素休克治療和前額葉腦手術。
玻璃櫃旁邊有「個人精神病歷」製作機器。市民只需在機器掃描手帶的二維碼,便可製作印有名字的模仿病歷紙,並可發送至市民登記入場的電郵地址,以作留念。
仍有7間保護室
而玻璃櫃前方是軟墊保護室,病人可從小T型窗戶窺探外面的情況,窗口也方便醫護人員觀察病人的狀況。精神科資深護師鄧志強解釋,保護室專門為情緒不穩的精神病人而設,四周的牆均是軟墊,以防他們自殘;T型窗的面積小,防止病人打破後逃跑。現時青山醫院仍有7間保護室,牆身的顏色比往更柔和、光線亦更充足。
保護室大門對面為法醫圍牆璧畫。畫中病人在山上觀景,景觀雖開揚,面前卻有一幅五米石牆。鄧志強說,青山醫院的病人愛看風景,但由於不少人曾犯刑事案,法醫圍牆的作用是阻止他們逃走。
可臥病床拍照打卡
而展館盡頭的牆壁是一幀舊病房黑白照,十多張病床幾乎相倚,足見從前的病房有多擠逼。鄧志強憶述,青山醫院至90年代,每間病房均容納逾百名病人,「要記晒每個病人個名都好花時間,醫護巡房只可以照顧佢哋日常起居,好難逐一了解佢哋嘅社交同故事。」照片牆前方放置了兩張單人病床,市民可躺著拍照打卡。
VR體驗聽覺和幻覺等精神病徵
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執行委員會聯席主席蕭慧敏透露,「現在」展館部份有四間體驗館,並提供VR體驗,讓市民感受聽覺和幻覺等精神病徵。展館亦聘請了四名精神病康復者作朋輩支援員,分享他們的親身經歷。「將來」部份則向公眾提供減壓小貼士等實用資訊。
青山醫院行政總監林明說,希望透過展館揭開青山醫院的神秘面紗,笑言要讓公眾知道「(青山醫院)都係普通病房啫,唔好覺得(病人)困咗落山窿。」他相信醫院愈透明,公眾對精神病人的誤解便愈少,有助減少歧視。
基於疫情緣故,「精神健康體驗館」的啟用時間仍有待公布,林明期望展館可在今年內開放給公眾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