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風險」空氣污染指數少2千小時 三年來最佳
今年藍天似乎特別多,有環保團體分析過往幾年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發現2016年指數達到高健康風險或以上的時數,比起2014年和2015年,都低了逾2,000小時。
是否代表今年的空氣質素大大改善?環團指空氣污染有所改善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市區,或者與交通減排有關,以及今年雨量特別多,減少空氣中的污染物,所以還需比較本地排放量和長期觀測才能判斷。
綠色力量分析過去3年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以及1999年至2013年的空氣污染指數,發現2016年(截至本月20日)的空氣質素大大改善。達到高健康風險或以上的時數(指數達7或以上)只有1,480小時,比起2014年的4,110小時和2015年的3,559小時,低了超過2000小時,分別少64%及58%。
指數達嚴重也減少逾100小時
空氣質素健康指數在2013年12月30日成立,分為1至10+共11個指數,指數達7代表高健康風險,8至10為甚高,而10+則代表嚴重。2016年健康指數達到10或10+的時數只有194小時,比2014年和2015年少了超過100小時。
市區指數改善較郊區明顯
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護理總監鄭睦奇指,今年的數據明顯有改善,但根據過去空氣污染指數的統計,數據經常出現升跌,需要長期觀測才能判斷。
鄭睦奇解釋指,今年市區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的改善程度,遠比郊區多,因此推斷改善原因可能與交通有關,他說:「可能是因為近年比較多舊車被淘汰,加上巴士強制安裝催化器,以及2015年起實施的船隻靠岸時必須轉用清潔能源等措施,令市區的空氣質素改善。」
今年雨量高出平均值
另一個原因是今年整體雨量故往年多,或者將空氣中的污染物帶走,截至本月22日,天文台錄得的累計雨量已有3023.1毫米,較平均值高出636.4毫米。鄭睦奇說:「今年的1月是有紀錄以來最多雨的1月,而10月亦出現了較以往多的颱風,或者令空氣中的污染物吹散。」他翻查過往數據,發現1月和10月都是香港空氣污染的高峰期,推斷空氣質素因而整體而「變好」。
今年空氣質素健康指數達10至10+的時數,減少至194小時,是否反映香港空氣改善?鄭睦奇解釋指空氣質素健康指數達7至10+時,對人體有害,甚至令病人隨時有生命危險的環境,所以即使整體數據有所提升,也不應該用全年的平均數判斷空氣質素,也不能用低風險的數據溝淡極端日子的數據。
鄭睦奇指現時未能斷言今年數據轉好反映香港空氣質素已改善,還需要比較今年的空氣污染物排放量,以及境外數據才能判斷空氣是否已經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