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詩人戴天昨離世 曾與白先勇辦文學雜誌 為張愛玲出版散文集

撰文:黃偉倫
出版:更新:

原名戴成義的香港詩人戴天,周六(8日)於加拿大多倫多離世,享年86歲。

戴天大學時期於台灣與白先勇、李歐梵等人創辦《現代文學》;畢業後到港從事出版工作,曾為張愛玲出版散文集,當中二人來往的信件曾意外流出,被送到拍賣場,以5萬多元成交。戴天又曾任《信報財經月刊》的總編輯,晚年移居加拿大,近年曾回港到大學出席活動。對於筆名的意思,他受訪時曾稱,取自「僕以為戴盆何以望天」,即行動與目的違背,便不能達成願望。

戴天原名戴成義,1935年生於廣東,小學時移居毛里求斯,之後於台灣大學就讀外文系,期間於1960年與同窗白先勇、李歐梵、王文興、劉紹銘等人創辦《現代文學》。他畢業後到香港從事出版社工作,曾以另一筆名田戈撰寫影評,之後1967年參與創辦《盤古》月刊,並參與美國愛荷華大學的「國際寫作計劃」,為首為香港參加者。

戴天回港後,擔任「今日世界出版社」編輯,之後又有份創辦《八方文藝叢刊》,到1983年擔任《讀者文摘》編輯。另外,戴天在1992至2001年間,擔任《信報財經月刊》的總編輯。他後來移居加拿大,不過近年亦曾回港,例如於2016年到訪中文大學及樹仁大學,又出席《明報月刊》50周年活動。

據過往的訪問,戴天曾與友人創立「文化生活」出版社,1976年曾為張愛玲出版散文集《張看》,後來張、戴二人就出版事宜通訊的信件意外流出,其中一封出現於拍賣市場,最終以5萬多元成交,戴天對此感無奈。

談到筆名的意思,戴天受訪時曾指,原意並非「不共戴天」,而是取自司馬遷《報任安書》中:「僕以為戴盆何以望天」,即假如行動與目的相違背,願望就絕不能達到。

戴天著有多本作品,散文集包括《無名集》、《渡渡這種鳥》,以及前九七紀事系列文集《矮人看戲》、《人鳥哲學》、《群鬼跳牆》、《囉哩哩囉》;詩集則有《岣嶁山論辯》、《石頭的研究》、《骨的呻吟》。

沈西城發文懷念戴天(沈西城Facebook)

香港作家沈西城發文憶述,1970年代中,與戴天等人在出版社共事,惜各人先後離世或移民,即使自己最年輕,但身體也大不如前,慨嘆:「能説往事不如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