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喪妻之痛患抑鬱 獲輔導漸走出傷痛:太太會一直在我心中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陳先生是位中年人,來精神科門診求醫,是因為太太過身後開始情緒低落,變得沒精打采,睡不好也吃不好,生活好像再沒有動力,對任何事也失去興趣。他多次對我說:「沒有了太太,人生好像沒有意義了。我也不知道以後的路要怎樣走下去。」
他的太太年前確診乳癌,發現的時候已經是末期了。陳生和太太的關係很好,眼見太太所剩的日子不多,決定辭退工作,專心照顧太太。但太太的健康一天比一天差,最終離開了丈夫,留下兩個兒子,與陳生相依為命。陳生說,太太是護士、是一個很好的妻子和媽媽,家裏每個人都需要她。他接受不了太太的離開,也自責自己沒有及早留意到她不適,延誤了診斷和治療。
撰文︰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辛婥珩醫生

美國精神科醫生伊麗莎白.庫伯勒.羅絲(Elisabeth Kübler-Ross)在她1969年出版的《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一書中提出了「哀傷的五個階段」(Five Stages of Grief)。這五部曲描述人們面對親人逝世的心路歷程,包括了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鬱和接受。每個人的經歷也因人而異,階段不一定順序出現,亦不一定會經歷所有的階段。有些人可能只經歷了其中幾個階段,亦有些人可能一直困在中間的階段。

陳先生接受了抗抑鬱藥的治療,也獲轉介接受臨床心理學家的哀傷輔導,協助他了解哀傷的痛苦,接受太太已離開的事實,並帶着和太太的回憶繼續走餘下的路。

慢慢地,隨着時間的過去和治療的效用,他的情緒漸漸好轉,動力都回來了。有一天他回來覆診時告訴我,他找到新工作,是在戲院裏售票,工作簡單,又能面對不同的客人,是他喜歡的工作。他在這份工作中找到人生的樂趣。另外,他的兒子考上了醫科,決定立志行醫,像媽媽一樣照顧病人。陳先生為兒子感到很驕傲和自豪。他再也不需要服用抗抑鬱藥,更不用再回來覆診了。「醫生,太太會一直在我心中,我知道日子要怎樣走下去了。」

《香港01》「01醫務所」與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合作,隔一個星期二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筆下心澄】。

「澄」即是把水靜放,讓水中物沉澱,然後變得清澈。願你靜心細味每一篇小故事,見微知著,明白自己及別人的內心,把事與情看得更透澈。看得清楚,懂得珍惜,願此專欄能安撫你情緒的波瀾,享受歲月靜好。更希望你把這份體會和你關心的人分享,好讓美好人生的路上多一個夥伴。

故事細節經修改以保障病人私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