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報告|26間特殊學校申非華語資助 教育局5年來從未督導訪校

撰文:鄧穎琳
出版:更新:

新一份審計報告今日(28日)出爐,包括檢視香港政府為非華語學生提供教育支援措施的情況。教育局為非華語生提供的教育支援措施開支比5年前增近九成,至4億5630萬元,惟多間領取資助的學校遲交計劃或報告,而教育局督導訪校情況未夠適時。
由2014/15學年至2019/10學年,有26間特殊學校申領65至150萬元非華語學生資助,但教育局從未到訪視察實施情況。
學校方面,審計署指72%中文老師過去6年從無參與教育局相關培訓,參加暑期銜接課程的非華語生比例持續下跌,由2013年31%跌至2019年的17%。即使是教育局委託大專學校開辦的中文輔導班,逾半參與學生反映學習材料不符程度,每學年平均出席率不多於六成。

非華語學生佔香港學生總人數的比例,由2015/16學年的3%,增至2019/20學年的3.4%。圖片只屬配相,圖中人物及場地與報道內容無關。(資料圖片)

非華語生比例微升至3.4% 資助增近一倍至4.5億元

審計報告指,非華語學生佔香港學生總人數的比例,由2015/16學年的3%,增至2019/20學年的3.4%。當中以巴基斯坦人最多(佔31%),其後依次為尼泊爾人(16%)、菲律賓人(14%)及印度人(13%)。而教育局為非華語生提供的教育支援措施開支,亦由5年前的2億4450萬元,增近九成至4億5630萬元。

審計署指出,截至2019/20學年結束時,近一成(26間)學校從未有教育局代表訪校視察運用非華語生資助的情況,有關學校全屬特殊學校。圖片只屬配相,圖中人物及場地與報道內容無關。(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教育局5來年未訪特殊學校視察情況 學校遲交報告

撥款大增,但學校使用情況未必理想。審計報告發現,152間領取非華語生資助的幼稚園中,近四成(60間)遲交學校計劃、48%(73間)遲交學校報告;至於266間領資助中小學及特殊學校,亦超過六成遲交計劃(168間學校)或報告(176間學校)。
審計署指出,截至2019/20學年結束時,近一成(26間)學校從未有教育局代表訪校視察運用非華語生資助的情況,有關學校全屬特殊學校。

+2

72%中文老師 6個學年無參與教育局相關培訓

教師培訓方面,審計署批評教育局未訂下教授非華語生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培訓要求,全港13,794名中文科教師中,72%在2014/15至2019/20學年期間沒參加教育局相關培訓,約13%受訓時數不多於5小時。

審計署批評教育局未訂下教授非華語生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培訓要求。圖片只屬配相,圖中人物及場地與報道內容無關。(資料圖片 )

全港988間中小學及特殊學校中,有252間 (26%) 中文教師沒參加教育局培訓,但其中157間(62%)有非華語學生就讀,當中4間更有10個或以上的非華語生。

至於教育局在2014/15學年以試驗性質推出的「教授中文作為第二語言」專業進修津貼計劃,吸引力低,兩度延長至本學年底,亦只接獲99宗申請,佔預算資助約兩成。審計署認為,教育局須考慮需否為訂定合適培訓要求,並檢討進修津貼計劃路向。

教育局曾委託大專院校為非華語生開辦中文輔導班,惟推薦學生參與的學校及學生人數亦下跌。圖片只屬配相,圖中人物及場地與報道內容無關。(資料圖片)

教育局委託大專辦輔導班 逾半學生指學習材料不符程度

教育局曾委託大專院校為非華語生開辦中文輔導班,惟推薦學生參與的學校及學生人數亦下跌,由2015/16學年的128間學校、共974名學生,減至2019/20學年的80間學校、共757人。每學年學習小組平均出席率只有60%或以下,逾半學生反映小組學習材料難度不符程度。審計署建議,輔導班應按學生中文能力及學習需要分配。

教育局局長表示同意審計署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