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世24載 八達通推手講述前世今生 究竟「嘟」一聲係點構思?

政府於今年初宣布推出電子消費券,八達通作為港人最常用的電子支付工具,獲選協助政府派發消費券。其實,八達通自1997年9月1日推出起,已陪伴港人渡過四份一個世紀。雖然現時世界各地,包括鄰近地區日本、台灣等地,亦流行以智慧卡取代現金乘搭交通工具。不過香港作為全球第一個使用該系統的城市,究竟當年為何能領先其他國際城市一馬當先跑出?港人耳熟能詳的「嘟」一聲,當時又如何構思而成呢?
由1995年開始,一直負責八達通計劃至今的技術總監甘志深,憶述20多年前的種種情況,為《HK01》讀者逐一娓娓道來。
▼點選即看八達通逾20年來的產品發展▼


地鐵公司於1992年已設想八達通支付系統
八達通公司在2002年正式易名前,前身為聯俊達有限公司,由本港當時最主要的交通機構,包括未合併前的地鐵及九廣鐵路、九巴、城巴、油麻地小輪(2001年轉售股份予新巴及新渡輪),於上世紀90年代合資成立。從此以後,港人不需以通用充值票乘搭地鐵,亦不必再準備散銀乘搭巴士。
八達通技術總監甘志深指,當時八達通計劃的發起人為地鐵公司,為了改善充值車票系統的安全性,於1992年開始籌劃,將新系統、技術、合約等方面的要求,甚至對未來擴充套件的方向,包括汽水機、門禁系統、零售應用等亦有所設想,全部濃縮至3本計劃書內。換言之,後來為港人的生活習慣,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八達通,最初便由3本計劃書孕育而成,可謂影響深遠。
相關閲讀︰八達通|被二維碼超越? 技術總監透露未來構想 兩手空空即入閘
「八達通點用㗎?好易啫,放響面,嘟一聲,睇到箭咀就過得啦!」
相信港人對八達通的「嘟」聲,早已非常熟悉,但當初是如何構思出來呢?原來該3本計劃書中,已提及到提示音的頻率要求,主要分為4種,即現在的成人、小童、長者、餘額不足的提示音。甘志深指,程式員根據要求製成聲音後,大家當時覺得非常合適,便無考慮其他音響,「一錘定音」並沿用至今。
其實在八達通推出前的通用充值票,插入地鐵閘口是不會發出聲響。甘志深進一步解釋,八達通的「嘟」聲有便市民辨認,當時1997年更推出一個教育廣告,找來一名男童教導市民使用。而事實上時至今日,「嘟」聲已成為八達通的代表聲。「早期點解會用嘟呢個聲?因為可以用文字表達出嚟,好簡單話畀客人聽,你聽到嘟一聲代表成功交易喇,呢個Message好容易帶出。」
記者翻查當年的廣告短片,該影片時長為30秒,內容講述一名男童教導成年人使用八達通。「八達通點用㗎?好易啫,放響面,嘟一聲,睇到箭咀就過得啦!記住唔好兩張搭住用喎,唔使除膠套㗎,連埋銀包過都得!無論乜野情況都係扣一次錢啫。」
通用充值票安全性低 就如錄音帶僅得讀寫功能
問到80年代開始使用的通用充值票,與八達通於安全性上的分別。甘志深以錄音帶作比喻,由於通用充值票沒有處理器及晶片,僅得讀取功能,卻不能互相認證。相反,八達通就如小型電腦能回應安全問題。「以前張卡做唔到,容易抄落另一張飛度。智慧卡嘅話,你唔知我條安全鎖匙,根本睇唔到入面裝住咩嘢。」
剛推出3個月即賣出逾300萬張
星移斗轉,八達通由當年的科技新星,一躍成今日的領頭羊大佬,成為香港普及度最高的電子支付工具,面臨新崛起的挑戰。過去數年,內地流行的二維碼電子支付進入本港,但傳統商戶或街市攤販普遍使用現金,市民乘坐交通工具則習慣使用八達通,究竟當時八達通剛推出時,又是否遇到同樣的困難呢?
甘志深憶述,通用充值票在90年代時,已約有七至八成港人使用。由於該充值票設有尾程優惠,即使餘額不足以繳付車資,仍可免補差價,「去到最尾嗰程剩返一豪子,都可以搭最長嘅車程。」
為了讓港人改用八達通卡,八達通推出9折乘車優惠,以彌補通用充值票的尾程優惠。或因如此,在八達通在推出3個月後,即賣出逾300萬張,令通用充值票於1999年退出歷史舞台,成功取而代之。「當時大家覺得(八達通)好方便,唔使再插張飛入去再掹返張飛出黎,擺銀包或掂一掂就攞返走。」
八達通2000年初踏足零售市場撞板
「買嘢幾時都可以用Cash,但搭車搭地鐵較為麻煩,如果你要買一張單程飛,或者用散紙入返錢箱入面,有時未必夠足夠散紙。所以我哋早期發展到零售嘅時候,的確遇到你頭先所講嘅問題。點克服啲人唔慣用現金呢樣嘢?」
雖然在交通的業務上大獲全勝,但八達通沿着其計劃書的發展方向,於2000年取得金管局的許可證,將就如其英文名「Octopus(八爪魚)」般伸向零售市場。雖然已攻佔交通市場,但甘志深憶述當時市民不願使用八達通於商舖付款,零售業務的上升幅度緩慢。
「我哋問客人明明個袋有八達通卡,商戶亦收八達通,點解唔用呢? 當時亦有啟發性答覆畀我哋,因為我驚張卡啲錢用晒,到我返屋企搭巴士或去地鐵站就唔夠錢。」
▼點選即看各款八達通收款機 功用大不同▼
總結經驗︰「如果去到三成人用嗰時,就會飆升得好快」
因此八達通明白到,若渴望將業務擴充套件至零售用途,必須增加充值渠道。發展至今日,市民幾乎在任何地點充值八達通,包括地鐵站的客務中心、增值機、便利店、麥當勞等連鎖餐廳等。甘志深亦表示,八達通已擊敗90代末的Mondex、Visa Cash等競爭對手,現時零售業務所帶來生意額遠超交通。
甘總結過去的經驗指,「人嘅習慣唔係咁容易轉變,用開Cash要有一啲時間去改變。有時少人用又未必好願意用,但如果去到三成人用嗰時,就會飆升得好快。因為見到多咗人用,佢自己信心大咗,唔會話驚阻慢咗後面帶來麻煩。係我哋推行咗咁耐睇到嘅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