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加零一|採耳師撩耳仔外仲搵到耳環托 醫生提醒採耳兩大風險

撰文:鄧家琪
出版:更新:

中式採耳在香港的按摩店很常見,最近愈趨大眾化及年輕化,網絡上不時見到採耳相關的影片,標題往往寫道「陳年耳垢」、「耳結石」、「堵塞耳道」等等。曾在台灣學藝的採耳師Mia指,現時有不少客人定期採耳,但不是所有耳垢問題都可透過採耳解決。耳鼻喉科醫生又會建議普通人,什麼時候才去清潔耳朵呢?不當處理耳垢又會有什麼問題?

Mia兩年前到台灣學藝兩個月,回港自立門戶,生意很快上了軌道。(王海圖攝)

Mia原本是學校助教,兩年前趁暑假到台灣學藝,兩個月內學習採耳、洗眼和按摩等,「滿師」後回港自立門戶。據Mia所知,她的採耳工作室開業時,是香港首間專門採耳的店舖,用上各種專門工具,例如孔雀毛、竹柄、銀柄的雪絨毛、鵝毛棒和細長的耳刮、鉗等等,替客人清潔耳道。兩年後採耳風氣盛行,Mia店舖生意亦上了軌道,日接十單生意,至少工作十小時。她說有些耳垢分泌少的客人,都會定期採耳:「享受採耳令佢哋「上癮」嘅感覺。」

油耳、乾耳、發現異物 「奇難雜症」都有計

「通常油耳比較黏,可能會用耳刮清出嚟,好似潷蜜糖咁潷出來。」至於乾性耳垢,Mia說要用鉗把它從耳壁分離,再夾出來。開店近兩年,客人群由幾歲小朋友到老人家都有,Mia亦見過不少「奇難雜症」,例如有耳環後托出現在耳道深處,又或者巨大又堅硬、要分數次清理的耳垢。

採耳過程逐步睇

+5

每人天生的分泌量不同,工作環境也會影響耳垢數量,Mia稱有些客人在地盤工作,長期在比較骯髒的環境,容易積聚耳垢。即使耳垢量多,採耳師都有方法處理,最重要的是客人不要自己掏耳,因為可能不懂控制力度,有機會抓傷耳道。用棉花棒清潔亦很容易將耳垢愈推愈入,一旦耳垢離開耳道前三分之一的距離,或是掉到耳膜附近,就很難清理。

完成清潔程序,Mia只從記者耳道刮得少量耳垢。(王海圖攝)

耳垢一碰即痛 採耳師建議就醫

不過有時採耳師都不會「輕舉妄動」,譬如客人耳內有傷口,為避免交叉感染,都不會為他採耳。如有昆蟲在耳道內,或者耳垢非常貼近耳膜,一觸碰耳垢客人已感痛楚,Mia一律建議交由醫生處理。耳朵發炎或有霉菌等,她會盡量清潔耳道,再建議客人求醫。她希望替客人保持耳道清潔,可以幫助他們預防耳相關的疾病,亦可以令醫生的治療事半功倍。

Mia建議耳內分泌偏多的客人兩、三個月採耳一次。(王海圖攝)

採耳忌太頻密

不過Mia不建議客人採耳次數太頻密,因為耳垢有防菌和滋潤耳道的作用,經常刺激耳道和過度清潔,有機會令耳朵容易發炎和容易痕癢。耳內分泌偏多的人,她建議兩、三個月採耳一次。

Mia每次完成一位客人,都會用酒精及紫外光燈機消毒重用工具。(王海圖攝)

Mia認為,耳朵也需要日常護理,保持耳道乾爽,如果耳朵進水,可以打側頭部令水流出來,或用冷風輕輕吹乾,如果耳道潮濕,很易受感染甚至發霉。理髮後亦要清理耳朵的髮碎,避免髮碎掉進耳道深處,刺到耳膜。

醫生建議留意採耳兩大風險

遇上耳道問題要清潔耳朵,醫生一般會有三個方法,包括用水槍等儀器清洗;用耳藥水或耳油潤滑耳道,令耳垢自然排出;以及用鉗或者抽吸機等儀器將耳垢吸出。耳鼻喉科專科醫生何頌偉指,採耳類似他們常用的第三種方法,都是利用工具清理耳垢。

何醫生指耳鼻喉科醫生主要有三種清理耳道的方法,亦會配合不同儀器。(王海圖攝)

不過何醫生認為,坊間的採耳有一定風險,部分人沒有接受專業訓練,或會盲目把儀器放進客人的耳朵。他曾遇到光顧採耳的病人來做檢查,結果發現他的耳垢像牆紙一樣,黏住耳道牆壁,相信當時採耳師只將耳垢推到兩邊,未有清理出來。何醫生表示,耳鼻喉科醫生一般會用顯微鏡或內窺鏡放大,確保可以清楚觀察耳道才進行治療,避免刮損耳道幼嫩的皮膚,採耳師則未必有這個做法。

曾有病人找何醫生檢查,發現採耳後,耳垢黏附耳道牆壁沒有清理走。(王海圖攝)

何醫生又指,重用器具的清毒程序應要達醫療級別,萬一上一位客人耳道有霉菌等細菌,下一位客人剛好有傷口,而器具又未有徹底清潔,很容易出現交叉感染。

專科醫生:唔係所有耳垢都要清理

保持耳道清潔當然重要,但原來一般情況下,不用刻意清除耳垢。何醫生解釋,耳道有腺體分泌油脂,讓耳道皮膚變成「輸送帶」,潤滑着耳垢,令它慢慢滑到外圍位置,最終掉落出來。除非耳垢積聚過多,出現聽覺變差、發炎、疼痛及流膿等症狀,或者已經阻擋醫生視野,不能檢查耳膜狀態,才會為病人清理耳垢。

慎入!嚴重耳垢問題耳內照片

好像隨年紀漸長,耳道油脂分泌減少,長者的耳垢會比較乾旱難以排出;時常配戴助聽器的人士,由於助聽器會放在耳道,亦有機會將耳垢推回入內;又有一些曾因頭頸癌或鼻咽癌而需要電療的人,因耳道都是電療範圍,耳道皮膚細胞很大機會被電壞,令到輸送帶的機能變差,容易產生及積聚死皮,繼而出現嚴重耳垢問題。醫生便會為這幾類人採耳。

採耳迷思—耳結石是什麼?羽毛刺激有助放鬆?

網絡上不時見到採耳相關的影片,一些標題寫道的「耳結石」究竟是什麼呢?何醫生認為很大機會是耳垢和死皮不斷積聚及膨脹,侵蝕耳道的皮膚及骨頭,「好似水松木塞咁塞住咗,嗰啲會極度難清理,因為清理期間會非常痛,亦有機會出血,呢啲情況下,甚至乎要麻醉處理,已經係非一般嘅耳垢。」

何醫生認為,用羽毛或音叉震動刺激耳朵令人放鬆之說,最要是人的心理影響,暫時未有科學實證。(王海圖攝)

而現時流行的「台式採耳」,通常會以各種羽毛接觸客人面部和耳朵,聲稱可刺激不同部位的神經,令人放鬆,何醫生稱現時未有醫學文獻或理論證實,相信是病人的心理狀況,「覺得耳仔舒服咗,心情可能變好咗......唔會話係用羽毛掂一掂,突然間就精神爽利,其實應該就無呢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