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院兩產婦分娩血崩亡 婦產部僅一半取專科資格 院方:比例不低

撰文:張善彤 梁煥敏 朱韻斐
出版:更新:

懷孕38周的33歲女子,於11月28日到達伊利沙伯醫院進行分娩後,大量出血及血壓低狀況,經緊急治療及輸血後情況轉差。醫生同日晚上為病人進行剖腹手術,確診產婦出現「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併發症」以致嚴重出血,延至30日早上4時25分離世。死者丈夫向《有線電視》指之前有產婦血崩亡,認為太太情況十分相似,他要求院方徹查事件。伊利沙伯醫院副行政總監(專業服務)何曉輝剛會見記者,交代事件,直認2個月內有兩宗類似個案,情況好不尋常,但指暫時看不到是制度問題。

何曉輝(右)表示,2個月內出現兩宗產婦產後死亡事故,是好不尋常,以前沒有見過此情況。(羅君豪攝)

伊利沙伯醫院副行政總監(專業服務)何曉輝醫生指,醫管局高度重視每個產婦產婦死後的個案,每個個案都已向醫管局通報事件,並會成立調查委員會調查事件,第2個個案的委員會明天(23日)會展開首次調查工作。並同家屬緊密聯絡。

何曉輝指,初步了解兩宗個案有很不同之處,包括第一宗產婦有妊娠毒血症,第二宗沒有;第一宗產婦體內有殘留組織,第二宗沒有,但詳情要待調查委員會完成調查後再公布。何曉輝指,本港每年每10萬個產婦中,產後死亡個案少於5個,就伊院短時間內出現兩宗個案,他承認「好唔尋常,以前未見過」,但初步看不到伊院在制度上出院問題。

今年10月 ,一名產婦在伊利沙伯醫院分娩後死亡。事隔一個月,伊院再多一名產婦分娩後出血亡。(資料圖片)
何曉輝醫生交代事故。(羅君豪攝)

何曉輝續指,兩宗個案中都各有4至5個醫生的團隊負責,並包括了超過10年年資的資深醫生,他又透露,其中有醫生重疊,同時有處理過兩宗個案,強調所有同事已盡了最大努力救病人。何曉輝指,伊院婦產科現時有27位醫生,其中15人是專科醫生,即超過一半人是專科醫生,形容「比例絕對唔低」,認為經驗方面不成問題,團隊中只有1個空缺。

被問到兩宗產後死亡個案,各有多少名婦產科專科及非專科醫生跟進,何曉輝回應指兩宗個案均屬正常生產,原先由3至4名駐院醫生照顧,其後產婦出現狀況,已有4名以上專科、有經驗的醫生加入處理個案,其後亦有兩位更高級的非駐院醫生加入跟進。

院方:絕對無隱瞞

第二宗個案已發生了3個星期,但明天才展開第一次調查委員會會議,被質疑是否因媒體查詢才成立調查委員會。何曉輝強調,伊院絕對無隱瞞,事發後已通布醫管局總部,並已很快成立了委員會,只是委員會籌備和展開工作需時。

另外,何曉輝說,醫管局有恆常機制,若發生影響公眾健康的事故,如涉及藥物和儀器等,會盡快作出公布;但若涉及需要調查的醫療事故,會待完成調查和有確實的措施才適時公布。

 

伊利沙伯醫院指婦產科部門有27名醫生,15名為專科醫生。(羅君豪攝)
於產房外等候太太的準爸爸董先生(左一)顯得心情忐忑。(梁煥敏攝)

待產孕婦:有時係聽天由命嘅 大家都唔想發生

將到伊利沙伯醫院分娩的陳太相信,上述是個別事件,對該院及醫護人士的仍有信心及正面。她續説,了解到公營醫院有不了富有經驗的醫生早前被挖角,人手較緊張,但數次產前檢查均由較年長有經驗的專科醫生處理,相信問題不大,「雖然三次檢查係不同醫生處理,但當中兩個亦經驗豐富,另一位醫生較為年輕。同埋助產士喺事後都有安撫我哋,所以都係正面嘅。其實我都明白,有時係要聽天由命嘅,大家都唔想發生。」

另外,於產房外等候太太的準爸爸董先生,對於伊院發生事故則顯得心情忐忑,他表示太太的情緒一般,尤恐發生預期外的事件時會較為混亂,故希望可留於病房內照顧她,但遭到醫護人員拒絕。他稱:「得一個醫生同3個護士睇住,但個個都好忙咁行出去睇文件。單單我老婆間房已有3個等生,痛到面容扭曲,如果佢俾一位家屬入去,若有咩事可即時通知,唔係會減輕到佢哋嘅壓力咩?」

立法會議員麥美娟表示,伊利沙伯醫院接二連三有產婦分娩後死亡,令人擔心是否產科前線醫護人員工作量過大,警覺性不足,「產婦有不適,醫護人員如無足夠警覺性,或會錯失搶救機會。」

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認為,兩宗個案均屬罕見事件,且發生於同一間醫院,但院方對為何未有公布事件有所迴避,認為做法不妥,「院方沒有解釋是否有通報醫管局,假設有(通報),醫管局應該要解釋清楚為何不公布事件。」伊院指有醫護人員共同處理兩宗個案,有機會令人覺得錯誤可能由醫生引起,認為不能忽略關於這方面的調查。

醫生:團隊不算太過幼嫩

第二宗事故的調查委員會主席、威爾斯親王醫院婦產科部門主管張德康認為,伊院婦產科部門中逾一半醫生為專科醫生,代表團隊不算太過幼嫩,指在「雙非年代」醫管局的婦產科專科醫生較受訓醫生少,當時情況嚴峻得多。張德康又指,醫管局是培訓醫生的機構,不可能團隊內全數都是專科醫生。

但張德康承認,一間醫院內短期內出現兩宗大型事故,不難令人聯想是否團隊出現問題,說「唔止傳媒想知、市民想知、醫管局總部都想知」,因此在第二名產婦死亡翌日,醫管局已點名他著手調查事件。張德康重申,每逢發生上述的大型事故,部門都會急召所有資深醫生回院協助,相信是次事件發生未必與團隊構成有關,但要待調查委員會仔細徹查事件,包括是否有人為缺失;或制度上的問題,如是否出事時難急召醫生回院等。

香港婦產科學院每年都會檢視公院婦產科專科醫生對受訓醫生的比例。該院前院長、婦產科專科醫生梁國齡指,未聽聞過伊院的比例出現問題,此外,據他了解伊院近年的婦產科人手和管治模式都沒有大轉變,相信事故未必與團隊構成有關。

梁國齡又指,伊院的專科對受訓醫生比例達一比一,就訓練而言是絕對足夠,又說「相信放到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能接受」。但由於香港產婦死亡比例在世界上最少的地方之一,因此每一個死亡的個案都值得仔細檢討,以找出事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