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候選編委會 兩度答錯「左派右派」定義遭批
浸大學生會候選編委會昨日在諮詢期間被問及對香港政治光譜「左」與「右」的定義,候選成員兩度答錯。現屆編委會(現莊)將答錯的內容在Facebook如實報道,引來不少人批評他們「左右不分」。
按浸大學生會編輯委員會在Facebook的報道,候選外務副總編輯周卓奇起初認為「左」泛指建制派親建制,更為親政府的人士;「右」則指「反政府」。在數分鐘後,他發現自己的發言出錯,更正「左」泛指保守主義,左派人士希望政府干預政策;「右」為資本主義,提倡自由市場。在香港,「左」為「和理非非」的抗爭手段;「右」為激進的抗爭手段。
最後,候選總編輯鍾梓儀作補充指左派人士注重消除階級差異以關心民生議題,如社民連;右派人士則在經濟上希望政府作最小干預,例如自由黨。
「左」、「右」的分野,源自法國大革命時,在法國國民議會內,支持革命者都坐於議會的左邊;較保守的保皇黨人則坐於議會的右邊。傳統上,左右派的定義紛紜而且不清晰,但一般而言,左派往往代表支持基進的變革,支持社會主義、國際主義,支持更公平的再分配等主張;而不少人則視保守主義為右的代名詞,右派亦一般象徵自由市場、傳統價值等,但事實上,右派亦可以很激進,三K黨、法西斯主義則往往被視為極論右翼的代表。
在近代中國,因為中國共產黨是共產主義陣營的一員,因此中共被稱為「左派」,而本港親中的建制派,因為這種淵源,傳統上亦被稱為「左派」,但本港並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因此,本港的「左派」亦不一定信奉社會學定義的左翼思想,經濟觀念右傾者大不乏人。這種複雜的歷史源革,令「左」「右」兩者的定義,在本港更易被人混淆。
有關報道刊出後,不少網民留言批評,有指批評其歷史知識貧乏。「左右都唔識分,其實照直答唔識都好過答錯」、「他說左是保守右是反政府就知道他國中歷史沒合格」、「唉!年輕人,即使更正了無數次,連左派、右派最基本的定義都弄錯!!!」
記者致電現屆編委會總編輯曾健鋒查詢,他指刊登報道並非針對「下莊」,只是希望同學關注諮詢:「出發點是同學關心甚麼,有發生過,就會如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