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教育|愛國校:師生應具國家意識 學者:遵官方論如政治宣傳
本港教育課程陸續滲入國家安全知識,陌生的概念與模糊的「紅線」,令教師難以掌握如何教學。傳統愛國學校創知中學校長黃晶榕認為,課堂依然可以討論爭議議題,例如台獨、港獨、新彊問題,惟師生應具備「國家意識」,老師有責任引導學生與「國家立場一致」,以國家整體利益為優先考慮。
教育學者許漢榮批評,國家安全議題在社會上未達共識,學校卻不被容許開放討論,要以官方論述作為唯一結論,猶如「政治宣傳」。他指在資訊流通的年代,「唔好當學生傻」,學生只會改為與網上「同溫層」對話,思想反而有機會趨向偏激,不會達到愛國效果。
(國安教育系列.下)
延伸閱讀:(國安教育系列.上)
國安教育|老師斥學科指引模糊憂踩紅線 教育局:應引領學生理解
黃晶榕校長:要從認識社會主義中國開始
創知中學自去年9月起,在各科陸續加入國家安全教育元素,並改革初中生活與社會科配合。校方又設立「憲法教室」,模仿法庭環境,以助教授《基本法》、《憲法》及《國安法》。
在校內推廣國安教育有逾半年的校長黃晶榕認為,國安教育作為國民教育一部分,關鍵是培養師生的「國家意識」,先認識社會主義的中國,認同自己作為國家的一份子,才能達到自覺維護國家安全及利益。
他指國家安全涉及「更高層次」的範疇,包括法律條文及思想意識,但港人國民身份認同多年未能提升,國家觀念尚未處理好,國安教育今年9月就逼切推行,無疑對教育界是「跳一步、好高要求。」
從中央政府角度思考,他認為本港自回歸後未能為《基本法》第23條立法,自2014年起先後發生雨傘運動、旺角騷亂、反修例事件,「程度一次比一次激烈,規模更大」,不少年輕人有份參與,甚至或有西方勢力高度介入,威脅本港實施一國兩制,「令國家被逼出手劃出紅線」,在香港實施《國安法》,繼而推展國安教育。
促教育局推出更多科目指引
有前線教師批評,教育局國安教育指引劃下「紅線」,卻未釐清何謂「威脅國家安全」,令教學存有疑慮。黃晶榕同意國家安全概念本身有模糊地方,何謂「威脅國家安全」涉及法律定義、個人主觀感覺,而且概念牽涉的範圍廣泛,隨社會發展會有所演變。他認為當局教育指引有改善空間,但實際上難以詳細列出「威脅」國家安全的事項,「就算法律都係啦。」
他認同教師在教學上有挑戰及壓力,特別是課程推行趕急,今年9月起逐步落實,當局至今卻未有教材套及足夠教師培訓,教師只能透過教學實踐去摸索。教育局早前推出小學常識科、中學地理科及高中生物科課程指引 ,解釋國安教育如何融合於各科,他促官方盡快推出更多科目指引,輔以相關教學事例,並製作教材套配合,閘明正確政治立場,協助老師教學。
談台獨 教師結論須指明台灣是中國一部分
教育局國安教育指引強調,教師雖可從不同角度協助學生理解事件,但須明確指出「涉及國家安全的議題沒有爭辯或妥協的空間。」黃晶榕認為,課堂仍可討論港獨、台獨敏感議題,也可談及六四事件、新彊「再教育營」,惟教師要有「國家意識」,以國家長遠整體利益、大多數人利益為思考出發點,引導學生與「國家立場一致」。
他舉例,在課堂討論台獨問題時,教師可談及台灣「自稱為國家」,認同台灣是政治實體,具備獨立國家相關元素;從歷史、政治、法律及世界政治格局的層面,協助學生了解及分析問題,最後須歸立出台灣是中國一部分,「台灣係中美鬥爭嘅工具,係呢個政治背景下,台灣作為中華民族一部分,喺國家民族發展上擔當咩角色呢?」
講六四 要呈現西方、反對派及國家觀點
該校新設立的「中華文化館」展出內地發展歷程,提及到六四事件,形容為「北京和其他一些城市發展了一場政治風波,引起社會短暫的動盪。」
黃晶榕說,官方課程無將六四事件列為教學重點,學校不會主動談及,若學生提出疑問,教師可以解答,講述六四事件始末,呈現西方、反對派及國家觀點。他認為教師「唔能夠只係一尾講鎮壓、咩流血」,須引導學生理解國家決策,「呢個係不幸事件,如果唔係適當處理,就會走向蘇聯解體嘅情況」,同時指出六四事件如今成為「國際及反對派抹黑攻擊中國嘅事件。」
被問及教師結論與官方立場有異,會否違反法例或教育指引,黃晶榕未有回應,但指出若教師提出各方觀點,最後開放結論,「只能話係失職,唔算係違反國安法。」
這種具前設的討論,他不否認會引起學生反彈,「學生要慢慢教,唔能太急,要重視聆聽。」他亦不認為是教導學生盲目愛國,學生依然可以批評政權,可以不相信政府,可以選擇愛國與否,只是不可以選擇推翻國家、政權,「你可以對佢無感情唔緊要,但唔能夠唔鍾意就推翻佢。」
講師許漢榮:向學生加諸觀點與世界教育背道而馳
教育局國安教育指引列明,教師在教學時須向學生明確指出「涉及國家安全的議題沒有爭辯或妥協的空間」,曾任通識科教師的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講師許漢榮表示,過往課程文件甚少出現議題「不容爭議」的字眼。
許漢榮認為,從教育角度而言「無嘢唔可以討論」,討論只須建基於社會所共識的道德及事實根據,教師從旁促進學生討論及思考,協助學生建構個人知識系統、具備求真求知的精神,成為一個獨立思考的人。他指由教師單向灌輸一套知識、甚至加諸觀點在學生身上,是與世界教育潮流、本港教育改革背道而馳。
他認為,課堂討論時考慮國家利益無分對錯,普遍人對國家概念亦不反感,但關鍵是教育局指引混淆國家安全與政權管治危機,而「國家安全」由概念到法律在香港社會均尚未有共識,在這兩個大前題下,當局卻要求教師授課指出國家安全議題不容爭辯,他批評指引並非出於教育目的,而是政治宣傳,告知學生政權不容受到挑戰,「當你嘗試做一啲嘢,去動搖政權時,你會有後果。」
憂學生轉向網上找「同溫層」越趨偏激
「呢個世界無嘢大是大非,樣樣嘢都係是非,樣樣嘢都可以是與非,講大事大非其實係一錘定音,唔想你再討論。」許漢榮認為,課堂討論任何問題包括敏感議題前,若帶有既定立場和結論,並非是理想的學術討論。在討論過程,教師如要引導學生得出唯一結論,過程需要不斷否定學生想法,影響師生溝通氣氛。
他指「唔好當學生係傻」,當課堂不能自由討論,不能兼容多元聲音,在資訊發達年代,學生只會在網絡世界,尋求「同溫層」認同,「唔得咪去『連登』,大把人回應我啦」,思想反而有機會越趨偏激,更加不會達到所謂愛國效果。
國安教育規範專業自主,許漢榮直言對教育前景感到悲觀,他促政府釐清,除國安教育官方教材以外,教師能否輔以坊間教材平衡教學。他又寄語教師保持審慎,以免與「紅線」抵觸,並將目光放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