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學習重點刪內地法治 劉智鵬:難理解 涉國策

撰文:胡家欣 周禮希
出版:更新: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將於新學年取代高中通識科,教育局昨日正式公布課程框架,涉及「綜合國力的提升」的學習重點有所改動,包括刪除法治、社會治理、基礎建設等。負責公社科的科目委員會主席劉智鵬今早在港台節目《千禧年代》表示,法治及基礎建設等,涉及國策和高層次思考,要花好多時間講述,若果綜合國力發展要全面教,要引用中國「十三五」、「十四五」規劃,但計劃是複雜,反而社會、經濟等學習重點較易理解,故在課時限制下需要作出取捨。

高中通識科改名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劉智鵬表示,新名不能夠解決「污名化」問題,但可以令外界「放低」。(資料圖片)

新課程理念、考評改變 可令外界「放低」

高中通識科改名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社科),劉智鵬表示,新名不能夠解決「污名化」問題,但可以令外界「放低」,因為新科課程內容已減少,科目理念亦有改變,配合考評大幅轉變,「相信將來會好唔同。」

至於公社科文憑試只設一份資料回應試卷,設選擇題、短題目,不再有延伸回應題。劉智鵬表示,要培養學生慎思明辨,非從學科考評體現,要求學生設定題目論述,形容是不設實際 ,「唔係玩辯論比實」,是希望學生可學到學科知識。

不少教師批評,新課程急於新學年推出,令學校不能夠有足夠時間準備,劉智鵬表示,完全理解中小學的工作環境,規劃於今年九月推出,去年九月就要做好準備,但他指今次新科大部分是濃縮原有課程,等於「跑100公里變50公里」 ,負擔有所減少。至於老師擔心在《國安法》下的教學,他則指,老師可以看《國安法》文本,看看與自己有何關係,「唔係一講就擔心。」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新學年取替高中通識科。(資料圖片)

通識老師:欠課程及考評指引 教師難準備新課程

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前幹事羅潔玲在同一節目上表示,現時是「跑50米(公里)障礙賽,公社科似保留原有學科內容,但實際內容變化好大 ,過去課程多回應生活、社會需要內容,如今卻多重視政制,例如香港與中國關係、憲政地位等;「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英文名稱似乎有公民教育含意,但公民教育的範疇卻非如國際社會的理解。

目前新科課程指引、考評指引和相關教科書仍未發布,她批評,教師需要時間掌握新課程內容,準備教學方法及內地考察安排,但目前只能等待指引及教科書,形容老師壓力好大。她續指,《國安法》之下,老師擔心教學上會有出錯涉違例,所以需要足夠時間學習。

教協副會長、通識科老師田方澤於商台節目亦表示,教師目前面對不夠時間備課的問題,因為他們至今仍未收到相關教材,更不知未來要如何準備考試。他解釋,目前是一個學期的課程規劃要重新開始,料待今年五至六月亦只有課程出台,之後又要等書商將課本送審當局,目前只能就課堂數目及人手開始預備。

此外,田方澤續指,他們面對的難題重點是教學時可說甚麼、及如何出題,按目前的時間表,惟有在下個學年一邊上課,一邊擬定課程內容。他質疑,不明白為何當局要急着在9月推出課程,例如課程中國家安全、回歸概略等內容都是新增。他又指,此科目預料為安置通識科老師的安排,即便如此,人數亦要減半,故通識科老師始終要找其他科目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