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實驗證疫苗防肺部損傷 鼻腔仍存大量病毒 打針後須戴罩洗手
新冠肺炎疫苗在香港接種工作如火如荼,專家強調疫苗主要防發病,市民接種後仍然可能會感染。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團隊發現,若將核酸疫苗及中和抗體注射入倉鼠,發現其肺部損傷明顯減少,但其鼻腔仍有大量病毒,反映打針後未能完全免疫。團體建議,接種疫苗後要戴口罩及勤洗手,或需等到港大研發的噴鼻式疫苗面世後,疫苗才能保護鼻腔黏膜,起防感染功效。
兩款新冠肺炎疫苗,內地科興疫苗及復星醫藥/德國藥廠BioNTech研發的「復必泰」疫苗已抵港。疫苗被視為終結疫情重要武器,但專家均稱,第一代疫苗主要功效都是防發病。港大醫學院愛滋病研究所、微生物學系和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與清華大學以及哥倫比亞大學的科研團隊,合作研究疫苗效用。
研究團隊成員、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教授陳志偉向《香港01》表示,團隊以44隻倉鼠進行實驗,並分成對照組,一組注射中和抗體及DNA核酸疫苗後供毒;另一組供毒後注射中和抗體作治療,實驗期間,其中一隻倉鼠因麻醉過度死亡。
▼3圖看清 科興、BioNTech(復必泰)疫苗 預約接種及副作用詳情▼
研究發現,先接種中和抗體和疫苗的倉鼠,其肺部感染被抑制99%,陳志偉稱,「被感染的細胞數量少很多,偶爾只在數個細胞發現感染。沒注射(疫苗)的倉鼠,感染細胞是一片片的(好多細胞受感染)」。研究亦證實,不論是注射中和抗體或疫苗的倉鼠,均不能完全預防鼻腔感染新冠病毒,反映病毒對鼻腔有超強感染力,病毒亦可能逃過宿主體內中和抗體的攻擊。
團隊稱,在倉鼠腹腔或鼻腔注射中和抗體,抑或是在肌肉注射核酸疫苗,均能夠顯著降低肺部感染,但卻不能顯著減少鼻腔內病毒感染;即使受病毒感染的倉鼠,接受中和抗體治療後,其肺部的病毒複製雖顯著抑制,肺部損傷亦明顯減少,然而在感染後的1至3天內,接受治療的倉鼠鼻腔仍有大量病毒,導致保護力不足而散播病毒,或造成二次感染。
▼29間港島、九龍、新界及離島疫苗接種中心全名單▼
陳志偉稱,實驗所用的DNA疫苗有別於市面上的滅活或mRNA疫苗,但中和抗體的保護原理大致一樣,強調實驗與市民接種的疫苗具可比性。他續說,疫苗要針對保護鼻腔黏膜,才可防止鼻腔感染病毒,但各地很少相關方面研究,反映針對鼻腔黏膜疫苗的重要性。他期望港大研發的噴鼻式疫苗,可達致此效果。
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指,雖然接種疫苗後或抗體治療後,血清有高濃度中和抗體,但不能完全保證上呼吸道,免受新冠病毒感染。他提醒市民緊記打針後,仍需戴口罩和清潔雙手,才能有效阻止病毒傳播。 團隊的研究成果,近日已於國際著名醫學期刊《細胞宿主與微生物》(Cell Host & Microbe)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