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5人有1人做醫療美容 用家對療程認知薄弱 消委會倡發牌規管

撰文:周潔媚 李慧妍
出版:更新:

近年醫療美容如雨後春筍,美容院的療程五花八門,惟早年發生DR美容針及抽脂致死事故,醫療美容的安全性備受質疑。
消委會早前就醫療美容服務進行研究,今日(12日)公布調查結果,發現每5人便有1人曾使用醫療美容服務,當中男士竟佔2成;惟不少用家對於醫療美容認知薄弱,現行法例亦欠缺保障。
消委會建議政府規管醫療美容服務,包括設立發牌制度及美容儀器的使用管制等,對消費者加強保障。

消委會早前探討醫療美容市場,發現不少用家對有關療程認知薄弱。(資料圖片)

光顧醫療美容男女比2比8 平均花費6,600元

消委會早前審視醫療美容市場現況,首階段以電話訪問逾千名市民,結果顯示,有20%受訪者曾使用醫療美容服務,即每5人之中便有1人曾光顧;其中男女比例為2比8,主要年齡為25至44歲。

第二階段集中訪問逾600名醫療美容用家,結果顯示,最常用的項目為激光療程(包括去斑或脫毛)、水磨嫩膚及射頻。75%指醫療美容主因是希望保持年輕或美顏,53%指至少每月使用一次醫療美容服務,平均花費約6,600元,當中大部份屬一次過付款。用家主要考慮「服務質素」,多經從親友間搜集資料,僅有少於2%表示會向醫生諮詢意見。
 

逾5成人不知自己使用醫療美容
值得留意的是,56%受訪用家起初聲稱自己沒有作醫療美容服務,但比對政府工作小組對醫療美容服務的分類比後,始發現自己曾接受上述服務,可見消費者概念與政府分類有異。

消委會再以焦點小組方式探討美容儀器、操作人員資歷要求、如何界定醫療美容療程、相關廣告等範疇應否作規管,大部份受訪者認同;至於是否容許註冊美容師進行侵入性美容療程,則只有逾半受訪者認同。

不願上鏡的吳先生從事攝影工作,他指約4年前起定期到美容院護膚,包括潔面、針清、敷面膜及修護,「份工成日要熬夜,晚晚通宵到3、4點先收工,搞到皮膚好差,極度乾燥,又起粉刺,自己整唔到咪出去搵人搞。」他每月至少到美容院一次,約200元做1.5小時,「做facial都可以慳時間,瞓喺度就有人幫你整個面,當休息咁。而且明顯感覺到皮膚由緊緻變得柔軟,好舒服。」不過,他認為男士去做美容已「很普遍」,亦曾聽過男性朋友抱怨,並非每間美容院都接男客人,「我問過師傅點解,佢話有啲美容院有針對女性的推拿按摩,若有男客在場會唔方便,所以依家都有好多男士美容院。」

促發牌規管醫療美容服務 增設呈報機制
消委會指出,海外地區如英國、新加坡台灣、美國加州及佛羅里達州等,均對美容界有一定規管,如牌照要求及美容儀器的使用管制,反觀香港現時缺乏就醫療美容方面的規管,消費者保障受限。會方建議政府應設立規管制度,四大範疇包括醫美容服務定義、場所牌照規定、服務提供者的資歷要求,以及儀器註冊及事故呈報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