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去年接逾3萬宗消費投訴 按年升兩成六 增幅多與疫情相關
消委會去年共接獲超過3萬宗消費投訴,較前年大幅上升26%,是自2015年以來最高。消委會主席林定國今日(6日)形容,投訴數字令人關注,口罩及旅遊事務的投訴分別有4500宗及逾5300宗。當中增幅最多的是醫療用品有關的投訴,當中九成半與口罩相關,主要是由於去年疫情初期,口罩供應緊張、延遲送貨等問題。
疫情持續,林定國提醒市民預繳式消費前要冷靜三思,否則若遇企業結業,市民將投訴無門,「追討機會是微乎其微」。
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嫺則擔心,稍後美容院及健身中心重開時,會有不良營商者或會刻意向無能力行為人士或智障人士推銷,希望大眾繼續支持強制性冷靜期立法。
消委會主席林定國及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嫺今日(6日)出席商台節目,回顧2020年消委會工作。黃鳳嫺指出,疫下工作相當困難,如坊間口罩短缺時,同事須四出購買口罩化驗,而當時化驗室需求增,難預約,收費亦以倍數計算。
去年旅遊事務相關投訴數字增約一倍
另外,疫情下多地「封關」,港府實施社交限制措施,全港旅遊業重創。林定國說,本港去年有旅行社結業,與旅遊事務相關投訴數字增約一倍,當中主要是市民受疫情影響需取消機票等。
林定國在港台的《香港家書》中形容,預計疫情減退,旅遊、零售、飲食業復甦之後,大家或會進行「報復式消費」,商戶亦會急於賺取多些盈利,以彌補疫情帶來的損失,屆時或會有不少消費爭議。
他說,理解市民抗疫一年多已相當期待外出消費,惟市民預繳式消費前須冷靜三思,他解釋,若付款後結業將投訴無門,追討機會是微乎其微。
網購須留意條款 難就無單據私人交易追討
疫情下市民減少外出,或轉為網購。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嫺提醒,市民透過大型平台網購時須看清相關條款及付款方法,須留意社交平台的私人交易不屬於消費交易,未必有單據,若賣家未有送貨或貨不對辦會較難追討。
黃鳳嫺憂不良美容院、健身中心 會借重開時機集中向智障人士推銷
此外,林定國指,強制性冷靜期立法倡議已完成公眾諮詢,但2019社會事件、2020緊接疫情,相關立法工作暫停,他直言,理解現時的社會環境未必是最適合時機討論有關議題,惟消委會認為有關法例是對消費者應有保障,希望社會環境回復正常時,可完成相關立法工作。
黃鳳嫺則表示,相信政府並非放棄立法,只是時機問題,她直言擔心稍後美容院及健身中心重開時,有不良營商者或會刻意向無能力行為人士或智障人士推銷,希望大眾繼續支持相關立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