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倡引非本地醫生 工會憂水平降 有醫生指立法可解決人手短缺

撰文:陳家怡
出版:更新:

特首林鄭月娥今天(4日)在立法會答問會上,表明政府將於本屆立法會提交《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立法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紓緩公營醫療系統醫生人手不足。她又指,申請人必須是香港永久居民,畢業於獲認可的非本地醫學院,並取得醫生註冊資格或專科醫生資格;來港後亦要在公營醫療系統服務一段較長時間,不能私人執業。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擔心立法後,會降低公營醫療的水平,醫護團隊亦難以合作,質疑當中有「政治意圖」。香港醫務委員會執照醫生協會會長張漢明認為,不應排除內地醫生,又指立法有助吸引醫生來港,解決人手短缺問題。

政府將立法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紓緩公營醫療系統醫生人手不足。(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立法會議員黨張宇人提私人條例草案,建議放寬海外醫生來港規定,相關條件包括認可水平不低於執業資格考試,他曾提倡醫生須持海外專科資格。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認為,林鄭月娥提出的安排,比張宇人的建議和新加坡的做法,門檻更低,申請人只需畢業於非本地醫學院,擔心引入醫生的水平有很大問題。

她認為,本港現行經有限度註冊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已可紓緩公營醫生人手短缺,未考執業試前應以此形式受監管工作,目前認可的大部分非本地培訓醫生,曾在歐美接受專科培訓,她擔心進一步放寬,引入醫生的水平會降低,「不知他們在甚麼大學畢業,甚麼水平也不知」。

馬仲儀:不應以工作經驗取代執業試

她強調,非本地培訓醫生不能以在本港幾年的工作經驗取代應考執業試,即使「多一雙手」,醫生非勞動工作,未能確保其醫療專業水平和語文水平,擔心屆時醫護團隊難以磨合,反而減輕不到醫生工作量。馬仲儀又質疑,非本地培訓醫生在公營醫療系統服務一段時間後,會因為工作壓力和時數跳槽至私營機構,變相未能解決問題。

根據《醫生註冊條例》,非本地培訓醫生經醫務委員會信納,可申請成為有限度註冊醫生,毋須應考執業資格試在港執業,有效期最長為3年。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擔心立法放寬引入醫生的水平會降低,醫護團隊亦難以合作,質疑當中有政治意圖,(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香港醫務委員會執照醫生協會會長張漢明認為,本港醫生人手短缺問題主要體現在公立醫院,認為政府立法有助解決。他表示,要求申請人是香港永久居民的做法合理,但不應排除內地醫學院的畢業生,因為有限度註冊醫生均沒有限制指明國家。

他認同不同地方的醫生水平必定有參差,理解市民會有憂慮,但相信政府有方法確保醫生質素,又指:「未必有人嚟,但起碼開咗條路畀醫生來港。」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指,醫生人手不足問題存在已久,對政府至今才較為積極處理問題表示失望。他指,社協原則上同意修訂方向,認為可在中短期內紓緩問題,但仍待政府公布細節才能決定是否支持,包括方案解決人手不足的力度和確保引入醫生質素的機制等。他認為必須確保引入醫生的質素與本港醫療水平相若,以保障病人權益。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指,醫生人手不足問題存在已久,對政府至今才較為積極處理問題表示失望。(資料圖片/羅君豪)

團結香港基金:醫生人手短缺較政府估算嚴重

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發展研究主管田詩蓓表示,歡迎政府計劃引入更多在非本地醫學院畢業的香港永久居民,回港服務公營醫療系統。她指醫生人手短缺的問題較政府估算嚴重得多,認為現時建議未必足夠,需要加大力度去吸引更多有質素的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

田又指,人口老化加上日益普遍的慢性疾病將令醫護服務需求上升,醫療體系百上加斤,情況在公營醫療機構尤甚,現時全港只有約一半醫生在公營醫院工作,卻提供全港超過80%的醫院護理服務。

田特別提到,政府在2019至20年聘請了552名全職及兼職的醫生在公立醫院工作,但同期有402名醫生流失。面對如此高的流失率,除了要採取措施挽留現職醫生,更要設法增加醫生人手,分擔現職醫生的壓力。故此,田認為現時並非只欠數百名醫生,而是數以千計,香港需要在短時間內以更大力度處理本港醫療人手不足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