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醫院預計2月準備好 黃偉綸:醫管局正為配置進行測試
位於亞洲國際博覽館旁的臨時醫院建造工程已完成,並命名為「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發展局局長黃偉綸今日(31日)發表網誌,稱一般醫院需要3至4年才能建成,但該醫院項目4個月便完成,雖然為「臨時醫院」,但規模與現時一般醫院沒有分別,並按香港永久建築的標準設計和建造。
他又指,醫管局正為醫院配置醫療儀器和進行各項測試,預計2月準備好,為抗疫提供更好的裝備。
黃偉綸說,醫院項目是香港政府去年7月向中央請求援建的醫療設施,又指過程充滿挑戰,包括地下公共設施要改建、巴士站要改位、受疫情及惡劣天氣影響等。
醫院布局採取「醫患分隔」
建築署工程策劃總監梁健德說,醫院佔地約30,000平方米,設有6座兩層高的病房大樓,共提供816張負氣壓病床,病房大樓每層有72張病床。醫院有1座醫療中心,內有藥房和實驗室,可提供核酸測試服務。另有1座能源中心和其他醫療配套設施,包括一座液態氧氣缸,容量達11,000公升,可連續5至8日供應氧氣。
梁健德又說,醫院的整體布局採取「醫患分隔」,即是把6座大樓中央通道的位置,預留作輸送清潔物資和醫護人員的進出;而醫療廢物則會沿外圍通道送走,以減低感染風險。另外,每間病房均按照標準負壓隔離病房規格來建造,例如病房入口設有前室作為緩衝區,病房外的氣壓經前室到病房時逐步降低,以單向氣流阻隔病毒傳播,減低交叉感染。
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技術
梁健德又說,項目採用「組裝合成」(MiC)建築技術,以「先裝後嵌」的概念,把醫院分成多個單元(俗稱「盒仔」),以病房為例,每間由三個「盒仔」組成。「盒仔」在內地廠房預製,並完成內部裝修、配件裝置組裝工序,包括通過氣密測試等,然後才送抵工地裝嵌。
外牆用柔和顏色 冀紓緩病人心情
在建築設計方面,梁健德表示,醫院外牆使用柔和的顏色,並加上圖案,希望可以紓緩病人的心情。由於當中兩座病房大樓較接近港鐵路軌,建築團隊亦在大樓旁增設綠化隔音牆,以免病人受到噪音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