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漁護署珊瑚普查 海下灣磨洲覆蓋率不足一成 署方研復修

撰文:黎梓緯
出版:更新:

漁護署今日公布今年的香港珊瑚礁普查結果,33個調查地點中,位於海岸公園範圍內的海下灣磨洲僅錄得不足一成的珊瑚覆蓋率。

今年的本港東部水域的珊瑚覆蓋率由約9%至82%不等。(政府新聞處圖片)

海下灣磨洲珊瑚覆蓋率最低

珊瑚礁普查在今年6月至9月進行,為期四個月,主要涵蓋最多珊瑚生長的東部水域,共有33個普查點,其中9個位於海岸公園。錄得的珊瑚覆蓋率由9.3%至82.8%不等。東平洲、牛尾洲及印洲塘等19個地點,錄得逾50%的珊瑚覆蓋率,屬相當高水平。但位於海岸公園的海下灣磨洲,只錄得9.3%的覆蓋率,是33個地點中最低。

署方指全數普查地點均可發現多種指標物種,包括(左起)珊瑚魚、蝴蝶魚及海蛞蝓等。(政府新聞處圖片)

署方指品種多樣性維持高水平

普查亦全數錄得20個指定指標品種如石斑、海膽及海參等,署方指大部分地點錄得的品種數目均很多。據觀察所得,具較大珊瑚覆蓋範圍的地點,物種較多樣化。署方指,所有普查地點的珊瑚覆蓋範圍普遍穩定,部分更有輕微增長。指標品種的情況非常穩定,品種多樣性維持於高水平。

珊瑚白化情況方面,今次普查發現有7個地點出現此現象,程度屬輕微,署方認為可能與今年夏季水溫持續上升有關。

海下灣今年曾有不少刺冠海膽聚集,疑導致珊瑚死亡。(資料圖片)

刺冠海膽增多 珊瑚大面積死亡

今年公共專業聯盟發現海下灣磨洲珊瑚群落,連續7個月錄得零覆蓋率,被形容為大面積死亡,懷疑是上游復耕用的農藥令海水養分上升,導致有「珊瑚刺客」之稱的刺冠海膽增多。漁護署亦證實今年初海下曾有大量會侵食珊瑚的刺冠海膽聚集,已派人清理,但未知海膽增生和珊瑚減少的原因。

珊瑚礁普查的方法及搜集數據,除了記錄珊瑚覆蓋率和健康狀況外,潛水員亦要記錄預先訂定的指標品種,包括二十種魚和無脊椎動物,以評估珊瑚礁生態系統的健康轉變。

珊瑚礁普查記錄指標品種,用以評估珊瑚礁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及整體健康情況和轉變。指標品種珊瑚魚在娥眉洲的珊瑚群落游弋。(漁護署圖片)
珊瑚礁普查記錄指標品種,用以評估珊瑚礁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及整體健康情況和轉變。圖示攝於橋咀的指標品種──裸鰓海蛞蝓。(漁護署圖片)
珊瑚礁普查記錄指標品種,用以評估珊瑚礁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及整體健康情況和轉變。圖示攝於東平洲的指標品種──蝴蝶魚。(漁護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