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推病人血液管理計劃 減少不必要輸血 救更多病人

撰文:馬煒傑
出版:更新:

公立醫院近年積極推行「病人血液管理計劃」,旨在透過其他方法,減少不必要輸血,例如以鐵丸讓貧血人士自行造血,以讓血包可以留給更有需要人士;另外,亦希望藉這些方式,減少因輸血而產生,如發熱等副作用,以給予病人更好治療方式。

王紹明指,病人血液管理有三個指標,「優化病人血量」、「盡量減低出血」及「優化病人身體狀況」。(馬煒傑攝)

減少不必要輸血 改善治療效果

「病人血液管理」於2011年提出,意思是指以實證為本,有系統的優化治療,減少不必要輸血,改善治療效果。新界東醫院聯網病人血液管理及輸血委員會主席王紹明醫生指,病人血液管理有三個指標,「優化病人血量」,以找出病人貧血原因,從而進行醫治;「盡量減低出血」,利用藥物為非迫切出血止血;「優化病人身體狀況」,例如血色素雖然較低,但都沒有病徵,有充足時間用藥鼓勵骨髓製血。

透過增加體內鐵素 自己製血以達到「治本」

王紹明指出,不少病人除了輸血以外,其實有更好的解決方法,以貧血病人為例子,貧血病人當中大部份都是缺鐵性貧血,而往日因為藥物科技未成熟,藥物會引起副作用,需依靠輸血為病人供血。而近年新式的藥物,例如鐵丸、鐵針,副作用比以往減少,病人服用或注射後,透過增加體內鐵素,達到自己製血以達到「治本」,而非需要定期依賴輸血來維持生活。

王紹明引用《自然期刊》期中一期封面《save blood save lives 》,意思是指「減少不必要輸血,以救到更多人」。(馬煒傑攝)

新型鐵針與鐵丸使用量上升 血包使用量有所下降

根據數據顯示,自2018年引入新型鐵針與鐵丸後,使用量的上升,令血包的使用量有所下降。在婦科中,於2018年提高鐵藥物使用量後,紅血球及全血用量有持續下降的趨勢,直至20年更較17年下降53%;腸胃科中,自18年開始接受補鐵治療上升90%,要輸血病人減四分一,輸血量跌四成,而明顯貧血,血色素小於10g/dL病人亦減少43%;在腎科當中,則透過紅血球生成素,用藥物刺激血增長,令紅血球使用量減百分之十五,即使病人增加,但血用量反而更少,讓血包可留給更有需要病人。

減少不必要輸血 救到更多人

王紹明引用《自然期刊》期中一期封面《save blood save lives 》,意思是指「減少不必要輸血,以救到更多人」。王紹明又指出貧血病人而言,輸血只是治標不治本,而隨着人口老化,後生人變少,捐血人亦會變少,而在輸血過程 ,醫療成本非常高,利用替代品減少不必要輸血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