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破萬|防疫措施至少在爆發第9天後才收緊 疫情受控速度變慢

撰文:陳嘉慧
出版:更新:

本港新型肺炎疫情反覆,今日(23日)疫情一週年之際,確診個案突破1萬宗;當局今晨首度「封區」,局部封鎖佐敦「廟街疫區」指定區域,禁止未有病毒檢測陰性證明的居民離開。回顧港府過去一年的抗疫力度,又是否如食物及衞生局長陳肇始所言般「張馳有道」?
《香港01》比較本港第二至第四波疫情,發現每次爆發開始後,港府收緊相關防疫措施,會滯後9至21日不等。此外,措施收緊後,疫情受控所需時間卻越來越長,第三波防疫措施收緊後,個案7天平均數要降至10宗以下,需要71天;第四波疫情自11月中起爆發多時,確診個案7天平均數仍維持約50多宗水平。

本港疫情一週年之際,確診個案突破1萬宗,相當於每1萬人口中,便有13人確診。回顧抗疫一年,社會上普遍認為港府初期表現尚可,但至第三波及第四波疫情,疫症蔓延速度加快,有聲音指港府反應慢。

第四波疫情 爆發後16天後始推二人限聚令

根據英國牛津大學所制定的「防疫指數」(Stringency Index,由0至100,數值越高,防控措施越嚴格),可得出港府整體防控措施收緊及施放寬趨勢;而比較第二至四波疫情的開始日期及措施收緊日期,便可發現收緊會比爆發滯後9至21日不等(見下表)。

當中,第三波疫情於去年7月初爆發,但相關防疫措施約九天後才收緊。其後,疫症在社區中迅速蔓延,更現院舍爆發,奪多人性命。而第四波疫情開始(11月15日)之前,港府預視踏入冬季會再出現疫情,對中國以外入境入士實施只準在酒店檢疫的措施,但其他如二人限聚令、處所關閉等「較辣」規定,則在爆發後16天(12月2日)才實施。

▼1月22日,油麻地「廟街疫區」持續爆疫▼

+6

再早前的第二波疫情自去年3月3日開始,但本港防控指數至3月22日才見收緊,滯後約19天。不過第二波疫情早期個案多為輸入個案,後期才出現本地爆發,保持社交距離的措施或因此而延後實施。而第一波疫情的防疫措施主要是入境限制及緊密接觸者檢疫,並不包括限聚令等,因此不作為比較。

牛津大學「政府防控指數」(COVID-19: Government Stringency Index)由牛津大學疫情政府政策追蹤系統搜集編製,透過搜集各地關閉公眾場所、停課、暫停運輸、入境限制、檢測、疫苗等措施的情況,分析製作而成。

四波疫情受控所需時間越來越長

至於措施收緊後,多久才可控制疫情?比較幾次疫情,在收緊措施後,確診個案七天平均數下降所需時間越來越長:第二波疫情期間,實行措施後,個案七天平均數降至10宗或以下需時約24天,而第三波疫情需要約71天,可見疫情受控所需時間逐次變長。

而第四波疫情,二人限聚令等在12月2日生效至今超過60多天,確診個案七天平均數仍然維持50至60多宗水平,未見顯注回落。

港增千個案 最慢101天 最快8天

至於本港每累積千宗確診個案的速度,最長101天(第1000至第2000個案),最快8天(第2000至第3000個案)。

同時,第四波比第三波快得多,第三波疫情約90多天間,本港個案增加3,865宗,平均每23.8日增千宗;而在第四波疫情,由去年11月15至今年1月19日的60天間,個案急增4,200多宗,平均每15.5日便增千宗。

▼1.21深水埗指定區域居民到檢測站接受病毒檢測▼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