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天地】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初中生社區探索問題助解決困局

撰文:校園投稿
出版:更新:

學校不是象牙塔,莘莘學生每天上學除了學習學術知識外,最理想的便是即時走進社區,回饋社會。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計劃於下學年起,新推出一項集合研究、實踐及回饋於一身的「專題研習」常規課程,有關新課程計劃率先於中一及中二級試行,學生需透過蒐集資料、整理和分析、綜合與歸納、實地考察,甚至街頭訪問,以探索及回應研究題目,坐言起行地去舒緩或解決社會困局。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圖片)

「專題研習」是一個科學、有組織及富系統的探究式學習模式。校方計劃在2021至2022學年由五天循環改成六天循環周制,並於每一循環周安排兩個課節,合共70分鐘的課時,進行專題研習課。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校長呂恒森指出,第一年是計劃的試行階段,對象為中一及中二,第二年將推展至中三進行。當計劃進行兩年後,我們需進行一個總結性評估,了解學生在進行了兩年專題研習課後的學習動機、共通能力及品德情意有多大程度上的轉變及進展 ,從而考 慮將更高階的專題研習課,推展自高中層面。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圖片)

「專題研習」涉及跨學科和跨單元進行,當中的教學程序可以相當複雜。專題研習流程會簡化為「 三步走」的三個關鍵步驟,包括調查研究、社會實踐及匯報評估。

首先,學生可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探索具興趣的研究題目,然後通過蒐集資料、整理和分析、綜合與歸納、實地考察,甚至街頭訪問,以及親身探訪有需要人士等,加以研探並回應研究命題。而學生在尋找或制訂研究題目時,一般都會受到數方面影響,如課堂學習、傳媒資訊、日常見聞及風俗習慣等。各類訊息與前備知識的匯集,往往讓學生對一些議題產生好奇、想像,甚至追求真理的動機,從而形成一個「 知識缺口」,造就了設定研究題目的土壤,再作深入探討。

校方期望計劃賦予學生機會走進社區,走入群眾,身體力行地了解自己社區,甚至社會及國家面對的實際問題,並嘗試以服務或產品去解決市民所面對的真 實困難。經過科學性研究與真正的社會實踐,學生需對整個研究計劃作一個完整的匯報和評估。

+3

呂恒森表示,學校並不是獨立於社區的超然體,也不應是只集中於學術探究的象牙塔。專題研習科就是希望在校內造成一股探討社區問題,了解民生百態,甚至坐言起行地去舒緩或解決社會困局的嶄新學風。

老師在「專題研習」中,很大程度上既扮演了促導者的角色,與學生同行 ; 也肩負了類似師徒制的師傅功能,加上「專題研習」課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有別於一般的常規課堂。因此,校方建議老師多參與由大學或專業培訓機構舉辦有關指導專題研習的課程,有系統地了解如何帶領學生進行調查、搜集資料、學術研究、實踐計劃、撰寫報告及發布成果。

(內容由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提供)

歡迎所有中學、小學及幼稚園投稿至「01校園」,有意投稿者可將文稿及照片經電郵傳送至campus01@hk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