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故事介入治療 學童攻擊行為減四成 網上資源供家長使用

撰文:麥凱茵
出版:更新:

學童欺凌問題近年備受關注,安徒生會與香港城市大學在2017年開始推行「悅讀新視野」計劃,其中調查發現本港有 32.3%的學童曾經受到欺凌,欺凌比率為全球最高;然而,計劃在3年期間發現利用故事介入治療法,鼓勵學童嘗試換位思考,成功將兒童的攻擊行為指數減低近四成。
城大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副教授馮麗姝今日(18日)表示,擁有欺凌行為特徵的兒童可早於4至6歲就能被觀察出來,趕早介入便越有利減少日後的欺凌行為。

安徒生會總幹事黃美坤(左)及城大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副教授馮麗姝合作,以故事介入行為治療來改善學童的攻擊性行為 。

操控型攻擊缺乏同理心但聰明

馮麗姝指出,欺凌或攻擊行為可以分為操控型攻擊,以及反應型攻擊;前者大多數都缺乏同理心但聰明,後者則源於對他人的行為或說話出現錯誤理解。

攻擊行為源於缺乏同理心或錯誤理解對方行為

團隊在2017年至2019年,在23間學校招募311名,年齡介乎7至10歲有高風險欺淩行為的學童作「悅讀新視野」計劃,試驗以故事介入的治療來建立學童正面的管理情緒。無論是具操控型攻擊,或是反應型攻擊的學童,經過共10小時的治療小組後,攻擊行為指數均分別減少了 33%及 31%。

計劃追蹤發現,學童在小組結束後,不論有沒有外在刺激,學童出現憤怒的情況減少 8%,而學童的「憤怒控制 」((Anger Control)指數較活動開展前提升了 13%,反映學童更會嘗試控制自己的憤怒情緒,小組結束半年後「憤怒控制」指數更持續上升至達 15%。

藹翹過去面對家姐時容易出現情緒失控,經過故事介入治療後,學懂分析自己的情緒。

小四的藹翹,過去經常因爭奪玩具和姐姐吵架,甚至出現情緒失控的情況。藹翹經社工安排下於暑假參加「悅讀新視野」計劃,代入不同的故事角色,學習從他人角度理解事。

藹翹看過《菲菲生氣了》的故事書後,認為當要與姐姐分享玩具時「我就好似菲菲咁嬲」。社工再指導後她可以利用「紅黃綠燈」情緒控制,即離開,冷靜;思考及表達,以和平的方式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期望。藹翹說:「同家姐解釋,我都唔開心俾你搶咗(玩具)。」

講故事勿向小朋友講解「道理」 應着重對故事的感受

馮麗姝表示,擁有欺凌行為特徵的兒童可早於4至6歲就能被觀察出來,趕早介入便越有利減少日後的欺凌行為。
安徒生會總幹事黃美坤則提醒,以故事介入方式並非能夠即時矯正學童的觀念,重點是潛移默化,增加他們的同理心,「家長最好就唔好講『呢個故事係教你啲乜乜乜道理』,令到小朋友反感唔聽故事,最重要係講下感受。」

安徒生會在網上提供故事資源,供家長進行親子伴讀。故事介入手法是基於「社會訊息處理理論」(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SIP)創立,去年在德國柏林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