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科削半|中學校長會幹事撰文 批課程改革有政治考量
特首林鄭月娥在今屆《施政報告》中,將推行11年的高中通識科「拆骨」,為教育界帶來震盪。退休校長、中學校長會榮譽總幹事黃謂儒今日撰文,批評《施政報告》教育界部分明顯有政治考量,對通識科的「改動」未曾交代詳細的研究及數據支持,更要倉卒下學年推行,除為學校課程規劃及人手調配帶來挑戰,亦對高中學生學習帶來影響。他又感嘆,過往老師為推行通識科進修,努力研磨雕琢教學單元設計及教材,但累積的教學心得卻換來「通識科第一日已出現問題」的棒喝,質疑誰是始作俑者。
教育局回覆稱,不會逐一評論個別人士對教育問題的意見,重申通識科的改動充分考慮專責小組的建議,屬明確專業的決定。局方又指,科目改革不會導致教席減少,會繼續協調整個教育界,促進本港教育的發展。
中學校長會榮譽總幹事黃謂儒以《2020年施政報告– 喃喃自語?自問自答?》為題投稿撰文,批評報告達三萬多字,宣讀超過兩小時,但是所提及地方不少缺乏細節或理據,認為內容以「政治考量」為出發點,「例如報告中140多次提到「國家、內地、大灣區、憲法、基本法、國安法」。黃謂儒認為,《施政報告》教育部分清楚彰顯林鄭的「政治考量」,報告有關教育的十一段,其中四段都與「社會事件」、國民教育、通識教育等有關。
林鄭曾指,通識科自從十年前推出以來一直都是爭議不斷,近日見到社會的紛爭和這麼多中小學生違法違規而被拘捕,更加令人擔心在教育、在學校、在課堂裏,其實學生們正接受一些怎樣的教育,故必須對通識教育進行一定的「改革」。
不過,黃謂儒反駁,改變科目名稱、縮減一半主題及課時、教材送審等,政府是否有是否有詳細研究及數據支持這些大改動,是否肯定這些改動可以防止科目及課程「被異化」、減少學生違法違規。
嘆老師為推行通識科付出努力 今教學路未知如何走
黃謂儒又擔心,政府計劃將通識科課時減少一半,屆時過剩的老師將如何處理。他慨嘆,昔日老師配合教育局推行新高中通識科為核心科目,修讀教育文憑、專科碩士,甚至博士學位,「現得來這樣的回報,他們的教學路該怎樣走下去?」他指,昔日老師為了六個教學單元設計教材,努力研磨雕琢,當中積累的教學心得卻換來「通識科第一日已出現問題」的棒喝,質疑誰是始作俑者。
教育局計劃最快下學年推行通識「新科」,黃質疑,教材與教科書能否於明年四月就緒,學校如何在目前有限資訊下,為新課程帶作出規劃及調配人手,質疑倉卒「改動」,對高中學生學習是否利多於弊。
教育學生學習公義、公平觀念同樣重要
另外,《施政報告》亦提及要加強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深化《憲法》和《基本法》教育,是培養學生國家觀念及國家安全意識的基礎工作。黃謂儒認為,國民、市民,特別是校長與老師於教導青少年奉公守法,尊重法律均責無旁貸,但指,學生接觸資訊多不勝數,加上普世「批判性」的思考方式,若今天仍以單向式、灌輸式著學生安然、全然接納與尊重《憲法》、《基本法》、《國安法》,質疑是否有效。他強調,教導學生奉公守法之餘,學習公義、公平、樂助、反思等觀念亦至為重要。
教育局回覆稱,不會逐一評論個別人士對教育問題的意見,重申通識科的改動充分考慮專責小組的建議,屬明確專業的決定。局方又指,學校教師人數基本上按班級數目及班師比計算,科目改革不會導致教席減少,惟教師任教科目安排及課節調配,校方可按校本管理原則靈活處理。
教育局重申,期望新課程能最快於2021/22學年落實推行,並會繼續協調整個教育界,促進本港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