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膠紀錄】垃圾棄置量創新高 CNN為香港冠名「垃圾海」  

撰文:羅俊文 林若勤
出版:更新:

香港的海洋垃圾問題再次衝出國際。美國有線新聞網(CNN)上周發佈短片,形容香港的海洋已變為「垃圾海」(Trashed Oceans),塑膠等海洋垃圾像漏油事故般傾瀉。立法會亦公布最新數據,指去年全港固體垃圾棄置量,突破每日15,000噸關口,按年升1.6%,其中廢塑膠的全年棄置量達80萬公噸,升近一成兼創歷史新高,令去年成為「最膠」的一年。業界指廢膠廢紙回收疲弱,令垃圾量連連上升。環保團體就批評政府無任何重大的減廢政策,令問題惡化。

CNN的新聞短片題為「Hong Kong's trashed oceans」(香港的垃圾海),指香港有逾千公里的海岸線,是中華白海豚的家,海上卻佈滿膠袋、膠樽以及其他垃圾,猶如發生漏油事故,相信垃圾來自非法傾倒廢物及從大陸漂來。片段的結尾,有學生在沙灘上砌出巨型垃圾蟲的圖案,推廣海洋保育和循環再造。

香港的垃圾問題,不局限在海洋。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昨日(23/11)公布的《數據透視》顯示,2015年固體垃圾棄置量為達每日15,000噸,按年升1.6%,是連續第四年上升,當中廢紙、塑膠、木材、金屬、玻璃、紡織品(舊衣)的棄置量全線增加,例如塑料的全年棄置量為80萬噸,按年升8.7%,創下有記錄以來的新高。唯一的好消息,是易腐爛廢物(包括廚餘和園林廢物等),棄置量是按年下降7.1%。

 

CNN的片段中,形容香港海上垃圾的數量,多得好像發生「漏油事故」一樣,海面滿佈垃圾。(youtube 截圖)

香港人慣即用即棄 回收率跌至35%

為何垃圾棄置量年年上升?《數據透視》認為值得關注,因為由2010年至2015年間,廢物棄置量每年平均增加1.9%,超過同期平均0.8%的人口增長,簡單來說,即每一名香港人平均棄置更多垃圾。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回收業疲弱。

香港整體回收率由2014年的36.5%跌至去年的35%,全年回收量只有200萬噸,按年跌2.3萬噸,主要是廢紙和塑料的回收量大跌。「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表示,塑膠棄置量再創新高,主要受石油價格下跌、內地經濟增長放緩,加上內地2013年實施「綠籬行動」,禁止洋垃圾進口,影響廢塑膠和廢紙等回收。

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主席劉耀成亦表示,回收行業愈來愈難做,一來租金成本高,而全球的回收物料價格又跌:「去年下半年石油氣價跌,令各種回收物料價格每噸跌約100至200元,估計因此大部分物料均未被回收,而被棄置到堆填區。」他說去年塑膠價格低至每噸500元,紙則有每噸800元,而金屬較好,每噸有1300元。

不過劉耀成說,香港人習慣使用即棄用品,加上人口上升,也令到垃圾棄置量上升。

自2011年起,被棄置到堆填區的塑膠量,逐年遞增。(資料圖片)

翻查立法會文件,環保署去年解釋回收率近年有所下降,主要因為廢紙料及廢膠料的回收量受外圍環境影響而減少。例如各地的製造業對包括回收物料等原材料的需求持續疲弱,內地當局於二○一三年起開展「綠籬行動」亦影響回收物料的貨值,導致本地回收活動出現負面起伏。

政府無推減廢政策 垃圾徵費遙遙無期

不過「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就認為,是政府近年並無任何重大的減廢政策推出,市民行為模式難以改變,加上人口增長帶動廢物製造量增加,導致整體棄置量連連上升:「近年市民講多了回收,但落到區睇回收情況仍然好差。」

朱漢強亦批評廚餘處理廠進度落後,焚化爐又遠水無法救近火,擔心當局未必做到「資源循環十年藍圖 」中,2017年減少兩成人均棄置量的承諾。他認為環保署應盡速提交垃圾按量徵費草案,並且加快落實廢膠樽等飲品容器的生產者責任法規,扭轉垃圾量持續增加的情況。他說將去信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促請委員會支持減廢政策,盡速召開草案委員會。

現時廢膠的回收價格極低,因此沒有誘因吸引回收商進行回收。(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