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惡菌剋星」賴偉文醫生教吃刺身魚生4大貼士:不要厚切!
一畢業就投身微生物學專科,20多年來與無數惡菌周旋,醫院管理局總感染控制主任賴偉文醫生儼如「惡菌剋星」,每天多少病毒、病菌都死在他手中。
魚生向來被視為含菌量爆燈的食物,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更直指食三文魚就像「食屎」。賴偉文也坦言自己少吃魚生,因不單有細菌,更有寄生蟲,風險十分高。他提醒市民享用魚生時有四大要點需要留神,包括不要吃厚切魚生,以及應仔細咀嚼,才有機會減低風險。
賴偉文又呼籲市民及醫生避免過度使用抗生素,可以有助殲滅惡菌,否則更多「超級惡菌」會橫行無忌!
相關閱讀:專訪|專家賴偉文難忘沙士磨練:無電腦系統、人肉追蹤密切接觸者
賴偉文於1990年畢業,當時全港公立醫院就只有約10個微生物學醫生,他卻偏愛這冷門專科,加入公立醫院後選擇「臨床微生物及感染學」專科,一做就做了近30年。他形容這專科十分有趣,既可以在化驗室研究病毒、病菌,也可以「睇症」,直接幫助病人和其他醫生,「例如有病人做完手術後發燒,醫生畀咗抗生素,但幾日都未退燒,就會諮詢下我哋。或者有病人有肺結核,佢未必知應該用咩藥,都會問下我哋。」可以接觸到內科、外科、骨科等不同病症,他直言十分有挑戰性,自己也得著滿滿。
兩年前他加入醫管局總部,擔當公立醫院感染控制方面的「總舵手」,現時工作包括監察醫院「抗藥性細菌」的情況,改善感染控制,倘院內有惡菌爆發,就需立時處理危機,透過「接觸追蹤」尋回病人、控制情況。賴偉文直言,現時部份醫院的佔用率再度回升至120至130%,院方不斷增加病床,令環境擠迫,醫護人員亦忙得不可開交,有可能忽略了感染控制措施,「咁迫係好易傳播,抹又無抹得咁理想…有機會唔徹底。」加上部份人長期住院及服用抗生素,「殺咗啲周圍易殺嘅菌,無嘢同佢競爭,抗藥性病菌易立足,繁殖好有利,病人開始變帶菌者」,一旦受到感染,容易引起肺炎、尿道炎等併發症。
每天被無數惡菌「包圍」,賴偉文卻自言不擔心會受到感染,原來該部門十分重視實驗室安全,對員工衣著也有一定要求,「我哋唔建議著短褲,因為cover(遮蓋)唔到皮膚,拖鞋都唔准,如果有嘢跌落嚟,插到腳傷咗,有傷口就危險。有時有啲年輕(員工)未必為意,夏天有人著咗短褲,要提佢哋唔好。」他笑言,該部門員工也不可戴隱形眼鏡上班,「因為驚戴咗唔舒服,會忍唔住用隻手去搞佢,有菌整咗落眼,會傳播到。」
他對於自己的飲食亦十分小心,既不吃街邊小食,也少吃魚生,「三文魚多寄生蟲,煮熟就唔驚,我間唔中食吞拿魚、貝類,唔食咁多魚。」他提醒市民在吃魚生前,有四大要點需要留神:
1.選擇信譽良好的餐廳,避免購買價格太便宜的魚生
2.避免吃生的三文魚,可選擇貝類
3.切得薄的魚生較好,因為厚切的難以觀察到有無寄生蟲
4.應仔細咀嚼,因為胃酸有助殺菌,若倉卒嚥下,食物體積太大,未能有充足時間被胃酸殺菌
說起魚生,賴偉文娓娓道出部份生肉有抗藥性細菌的原因。他指出,部份人在畜牧、養殖時會使用抗生素,卻令飼養的動物產生抗藥性病菌,殘留於內臟當中,當屠宰及運輸時,就有機會污染生肉,接觸到的人可能會變成帶菌者,甚至受到感染。而魚生亦有抗藥性病菌、沙門氏菌、李斯特菌等,食得愈多風險愈高。
本月18至24日正是「抗菌素關注週」,賴偉文提醒市民不應過度依賴抗生素,「唔應該盲目信抗生素,以為咳、傷風感冒都要。」而醫生亦不應隨便開出抗生素,以免令病人受抗藥性病菌攻擊,最終或「無藥可醫」。
計劃未來再向惡菌「發炮」
和惡菌「較量」20多年,賴偉文指醫管局針對的7種抗藥性惡菌,部份於近年已有下降趨勢,「但未去到我滿意水平,其實可以再跌一半」,他計劃未來再向惡菌「發炮」,「希望引起感染、入血嘅情況都可以跌」。對於他形容為「好難斷」、「不可收拾」的超級惡菌耳念珠菌,他也稱有信心可以控制得到。另一方面,他指醫管局正研究發展針對抗藥性病菌的快速測試技術,希望把辨別惡菌的時間由數天縮短至一天,以盡快診斷、隔離及追蹤患者,「如果知呢種藥有抗藥性,就可以盡快建議用另一種抗生素,減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