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One停業之謎 文青形象遜誠品? 財力不敵「三中商」?

撰文:周潔媚 李慧妍
出版:更新:

落戶香港19年的國際連鎖書店Page One(葉壹堂)因財政問題昨日(17日)被會計師樓接管,僅餘兩所分店皆停業。主打英文書、設計書及外國雜誌的Page One,全盛時期在港共有10間分店,惜其文青形象不及台灣誠品書店,面對網絡世代衝擊之未能轉型,結果慘淡收場。
熟悉出版業務的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對其結業感到可惜,認為是出版界損失,更感受到文化及傳播行業將步向衰亡。

Page One由昨日(17日)起全線停業,愛看外國雜誌之人更難找到一書讀物。(資料圖片)

新加坡Page One(葉壹堂)於1983年在當地開設首間書店,創辦人為當地華人陳家強(Mark Tan),其胞弟建築師陳家毅負責設計書店,主打英文書刊、設計書及世界各地雜誌,向來推崇「I Read, Therefore I Am」理念。Page One於1997年進駐香港,於銅鑼灣時代廣場開設首間海外店,全盛時期在港共有10間分店,包括機場6間,以及中環、尖沙嘴海港城及九龍塘又一城各一間。

多間分店結業 供應商入稟法院追欠款

然而近年Page One生意漸少,其中時代廣場分店去年2月宣告結業,其時不少讀者前往懷緬。今年4月,全線Page One機場6間分店未能續租而結業,只餘海港城及又一城分店。今年8月,Page One傳出欠債消息,多間出版商和供應商稱遭拖欠貨款逾百萬元,其中供應《時代周刊》、《國家地理雜誌》等暢銷歐美雜誌的發行商「Foreign Press」,以及出版商、精品商和文具公司均先後入稟法院追數,公司遂發聲明指,「與投資者的洽談已進入成熟階段,相信新資金能為書店帶來新機遇 。其時已有業界人士指,Page One只顧賣書、但選書欠特色,在港經營前景不樂觀。

Page One於台灣發展亦受挫。2004年進駐台灣台北101購物中心,店面面積逾2萬呎,堪稱全台最大書店,惟因經營不善,2012年面積減半、2015年終告結業。Page One唯獨在中國內地發展順利,2010年落戶杭州後,先後於北京、成都擴展,目前共有6間內地分店正常營業。

Page One海港城昨未有開門,從門外可見有大量書籍文具。(資料圖片)
台灣誠品短短四年在港開設三間門店。(資料圖片)

文青形象突出 台灣誠品遲來先勝
同樣是「過江龍」的台灣誠品,短短4年間發展卻截然不同。2012年8月首間分店落戶銅鑼灣希慎廣場,去年再於尖沙嘴星光行開設第二間分店,第三間誠品生活店則於今年初在太古城開幕。另外,去年亦於中國蘇州設立首家旗艦店誠品生活,店鋪建築面積逾13萬平方米,分店網絡跨兩岸三地。

彭志銘指誠品書店並非主力賣書,而是靠塑造「形象」經營。(資料圖片)

彭志銘:誠品有如「二房東」

熟悉出版業務的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認為,誠品書店並非主力賣書,而是靠塑造「形象」經營。他形容誠品有如「二房東」,將店面變成劏檔分租出去,讓租客售賣茶葉、皮革等貨品,賺取租金之餘,亦能塑造文青形象。此外,觀乎全球零售書商趨勢,書本與咖啡可說是塑造悠閒感覺的絕配,誠品在此方面非常出色,讓消費者認定誠品是朋友相聚及消磨時間的好地方;相比之下Page One集中賣書生意,一直未能塑造文青感覺。

網絡衝擊 挫實體書銷情

另一邊廂,在網絡世代衝擊下,實體書銷情受挫,Page One所售的畫冊更是首當其衝,彭志銘說:「設計書售價貴是因為它設計精美,但現時很多人得獎後,已將設計放在網上平台分享。手機更是要了它的命,以後讀者不用再靠電腦,即使在街上也可邊走邊看。」

至於三聯、中華及商務等中資背景的書商,彭志銘直言三者屬「文化戰略」下的產物,旨在宣揚其所推崇的意識形態,「他們(三中商)有人照顧,不賺錢也沒關係,再者此些集團擁有不少物業及鋪位,即使書店業務差,其餘業務亦可幫補。」然而,沒有庇蔭的Page One近年卻備受加租壓力最致結業。彭志銘續指,書商在港生存愈來愈艱難,對文化出版界而言,損失任何書店或書攤亦屬可惜,但影響不僅是個別書商,而是反映整個文化以及傳播行業的衰亡。

商務印書館為聯合出版集團子公司,屬中資背景。(資料圖片)

三聯、中華及商務為聯合出版集團旗下書店,門市依次有17間、8間及25間,壟斷本港零售書界。去年有傳媒揭發,聯合出版集團原來是由中聯辦透過在廣東省註冊的公司廣東新文化掌控,該公司同時持有《文匯報》及《大公報》絕大部分股權,政治雜誌《紫荊雜誌》及青少年刊物《知識雜誌》都是由廣東新文化持有;新雅文化、萬里機構等多間著名出版社也是聯合集團成員,估計集團佔全港書籍發行八成市場。

其餘較大型連鎖書店為新加坡的大眾書局,目前有14間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