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公大副校呂汝漢鍾情粵曲25載:粵劇難返黃金歲月 香港可以

撰文:鄧穎琳
出版:更新:

公開大學副校長呂汝漢,是在教育界打滾多年教授,而他另一個身份,是粵劇發展基金顧問委員會主席。
與粵劇結緣,源於年輕留學英國時,得粵劇安撫心靈。他感慨地說,時下娛樂多元化,粵劇曲目長、人材少,甚難恢復五十至七十年代的黃金歲月,但他不甘就此放棄,更深信粵劇仍有保留價值,希望將粵劇列為本港教育中的一環,成為時下學童可選擇的課外活動,在下一代心中種下「粵劇的種子」。
放眼香港,呂形容本港去年出現前所未見的激烈對抗氛圍,情況令人痛心,呼籲港人放下己見,齊心發展香港:「不同的觀點一定會有,好似防疫措施都有不同意見,但我相信只要大家齊心、同舟共濟,正面樂觀多一點,別再爭拗這麼多,其實香港是有機會回復從前的黃金時間。」

公開大學副校長呂汝漢,是教育界打滾多年的教授,而他另一身份,是粵劇發展基金顧問委員會主席。(梁鵬威攝)

為娛樂、減壓與粵劇結下不解之緣

呂汝漢憶述,九十年代赴英留學升讀博士,為了解悶,他出發前隨手帶同的兩盒卡式錄音帶,最終成為他留學歲月中的主要娛樂,其中一盒是流行曲混集,另一盒是麥炳榮主唱的粤劇《文姬歸漢》,或因太想念故鄉,邊聽邊唱的他,不知不覺愛上了粵劇:「覺得悶便多聽,邊播邊哼,之後覺得頗有趣,興趣慢慢加強了。」

回港後投身高等教育界,暫別了粵劇,直至數年後工作壓力太大,他開始學習粵曲及網球減壓:「唱粵曲是用現場音樂, 投入其中,便不會思考工作及煩心事,可以調劑及平衡一下」。

公開大學副校長呂汝漢,是粵曲粵劇的愛好者,他不時在家苦練,幼子一度被他感染而加入,二人同台獻唱的合照至今仍保留在呂的辦公室內。(梁鵬威攝)

他不時在家苦練,漸漸幼子被他感染,二人在千禧年曾同台演出,雖然幼子升中後已甚少接觸粵曲,但他有信心已將粵劇及粵曲如種子般種入兒子心田,「種了種子,到人生某階段,便會萌生興趣,好像我以前一樣。」2003經歷沙士後,他與朋友合辦曲藝社「漢生聲」,其後更鍾情唱曲,甚至獲政府邀請,加入粵劇發展基金顧問委員會,為香港的粵劇界出一分力。

疫情令粵劇台前幕後皆難捱

身為業餘愛好者,他透露,不少曲友都喜歡北上租場練曲:「香港師傅不少是業餘,而且無固定地方,收費會較貴,反而內地是固定場所,環境較舒適,音樂質素有保證。」2020年再迎來新冠肺炎,​演藝場地被迫封閉,粵劇界亦大受影響,呂形容,台前幕後皆遇上「難捱的寒冬」,「生計大受影響,亦無機會一起練功或練唱」。

鍾情粵曲的呂汝漢感慨,現今娛樂太多選擇,預計粵劇難重返數十年前的黃金歲月,但他相信只要港人放下爭拗,香港的黃金時代有機會再來。(梁鵬威攝)

本港粵劇面對三大難題 難返黃金歲月

展望粵劇粵曲界的未來,他形容港府及內地民間仍有不少粵劇愛好者,且保存得較其他地方劇目完整,故仍抱希望,只是現代娛樂選擇眾多,粵劇難重回五十至七十年代的黃金歲月。他歸納了粵劇界面對的三大難題。

第一,劇目過長,完整劇目隨時長達四小時,時下娛樂豐富多樣,甚少年輕人有意花四小時認識粵劇。其次是觀眾老化,年輕一輩少,自然會入行及培養子女時想不起粵劇,從而引發第三個難題:「有足夠文學根基刪減或更新劇目的人材實在太難找」,似是惡性循環,因無人材更新及刪減劇目,創作未能貼近現實,觀眾難有共嗚,難擴展觀眾群。

香港粵劇學者協會近年曾與英國倫敦音樂學院合作,推出全球首個考試評核機制:「粵曲考級試(演唱)」。呂汝漢說,期盼由學校教育入手,在中小學舉辦粵劇興趣班,加強本港及內地粵劇界交流,並將粵劇列入大學通識課,讓下一代有機會接觸粵曲。他說,委員會及政府近年已積極降低申請資助門檻,並舉辦比賽吸引家長帶子女參加,希望將粵劇的種子,植入下一代:「有時是有一定年紀才會對粵劇有興趣,我信接觸過,就會有種子。」

呂汝漢直言,去年情況令人痛心,多年來沒見過港人因意見不一而有如此激烈的對抗氛圍,呼籲港人放下爭拗、齊心發展香港。(梁鵬威攝)

「別再爭拗這麼多 其實香港是有機會回復從前的黃金時間」

那香港的未來,又有否機會重回黃金歲月?呂汝漢直言,去年情況令人痛心,多年來沒見過港人因意見不一而有如此激烈的對抗氛圍,呼籲港人放下爭拗、齊心發展香港:「不同的觀點一定會有,好似防疫措施都有不同意見,但我相信只要大家齊心、同舟共濟,正面樂觀多一點,別再爭拗這麼多,其實香港是有機會回復從前的黃金時間。」

被問到在大學有否感受到政治壓力?呂說,本港大專院校一向有評審機制,運作上院校自主,至今沒感受到來自政府或機構的壓力,「照按現時機制做」。過去一年多考慮移民的港人大增,曾留學英國的呂汝漢斬釘截鐵地說不打算離港,「香港節奏適合我,方便、天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