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醫院疑通波仔手術出錯 中年男病人心血管現氣泡後命危
屯門醫院發生嚴重醫療事故!醫生為一名49歲男病人進行「通波仔」手術時,在注入顯影劑時發現病人心臟的右冠狀動脈內出現氣泡,其後病人心臟衰竭,術後更需要一度接駁人工心肺支援血液循環系統,目前仍要儀器輔助心臟運作,情況危殆。據了解,手術過程中有幾毫升的空氣進入病人血管,手術由資深醫生帶領正接受專科訓練的醫生執刀。有心臟科醫生指,若有3至5毫升空氣進入血管,就有機會引起心臟衰竭甚至死亡。
屯門醫院表示已向病人家屬致歉,會成立委員會調查事故,8星期內提交報告。
49歲男病人上月25日早上到屯門醫院內科及老人科專科門診覆診,病人當時出現胸口痛及血壓十分低等病徵,醫生經檢查後發現病人出現急性心肌梗塞,情況危急,即時安排他入院,同日中午進行緊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俗稱「通波仔」)。
動脈現氣泡 其後心臟衰竭
手術期間,醫生為病人的右冠狀動脈進行顯影劑注入檢查時,發現病人右冠狀動脈內出現氣泡;而病人的血壓亦持續偏低及出現心臟衰竭,醫護人員為病人急救。急救後病人情況穩定並接受了餘下的手術程序,醫生其後再次為病人檢查時,沒有在右冠狀動脈發現氣泡。
據知有幾毫升空氣入血管
男病人手術後情況危殆,血壓持續偏低,於同日下午接駁體外膜氧合治療(俗稱「人工心肺」)以支援血液循環系統運作,隨後轉送瑪麗醫院。事隔2周後,病人情況轉趨穩定並恢復意識,今早(9日)再接受手術接駁體外輔助裝置,以取代人工心肺協助病人心臟運作,病人目前在瑪麗醫院心胸外科深切治療部留醫,情況危殆。
據了解,當時有「好幾毫升」的空氣進入病人血管內,並不止於「一粒半粒」氣泡,估計是打顯影劑時有氣泡入血。消息指,當時的手術由一名副顧問醫生帶領,由一名正在接受專科訓練的醫生執刀,涉事的醫生仍繼續上班。
導管現裂痕漏氣或接駁位無「擰實」可出事
私人執業心臟科醫生黃品立表示,進行通波仔手術前會先經手腕或腹股溝的皮膚,將心導管放入心臟血管,再注射顯影劑檢視心臟血管情況,其後做通波仔。黃品立指,若導管或儀器出現裂痕而漏氣;導管之間的接駁位未有妥善「擰實」;導管內未有完全注滿液體驅氣,都可能引起氣泡入血,手術中需要每秒檢查血管情況。
黃品立表示,約每一萬宗同類手術就有一宗會出現空氣入血,但較多只會有「一、兩粒氣泡」,若有3至5立方厘米(CC,容量等同毫升)空氣進入冠臟動脈,就可能引起人為心臟病發、心臟衰竭甚至死亡,形容幾今次事件是「最不願意看見的情況。」
屯門醫院表示,已與病人家屬詳細解釋事件及致歉,並就事件通報醫院管理局總辦事處,並會成立委員會調查事故原因及提出改善建議,會於8星期內提交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