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院團隊尖端手術救活胎兒 孖胎需2揀1不容易 BB正常出生是動力

撰文:孔繁栩
出版:更新:

新生命懷內誕生,卻因異常成長危在旦夕,高風險子宮內手術成為救治胎兒的唯一希望。威爾斯親王醫院婦產科胎兒醫學組過去十年共進行逾600宗胎兒手術,當中最常見是雙胎輸血症,孖胎一貧血一充血,須用子宮內窺鏡燒斷部份血管,以救活兩命。
不過,醫生與父母有時會面對「二選一」的沉痛抉擇,須透過截斷虛弱胎兒臍帶,來救活同胎另一BB性命。威院名譽顧問醫生梁德楊行醫多年有深刻感受,「我哋係醫生,唔係想殺生命係想救生命,落手唔容易,心理質素好重要」。

威爾斯親王醫院名譽顧問醫生、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系主任及教授梁德楊(左)、威爾斯親王醫院婦產科副顧問醫生謝穎婷(中)和威爾斯親王醫院婦產科資深護師梁淑嫺(右)。(羅君豪攝)

近年在威院接受宮內胎兒手術數字有上升趨勢,平均每年有60宗,去年有90宗創十年新高。

子宮內窺鏡​手術提高存活率至80%

威院名譽顧問醫生、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系主任及教授梁德楊指出,最常見手術是雙胎輸血症:胎兒鏡激光血管凝固術,即孖胎共用胎盤時,血液由一個胎兒流去另一個胎兒,導致一個貧血一個多血水腫,對孖胎造成生命危險,醫生需要導入子宮內窺鏡燒斷部份血管,制止宮內輸血,術後存活率可由10%提升至80%。

梁醫生續指,威院2013年引入隔疝:胎兒內鏡氣管閉塞術,暫時是本港獨有,若胎兒成長時橫隔膜穿洞,腹部器官會湧上胸部影響心肺功能,醫生會從胎兒口部經喉嚨導入內窺鏡,於洞口放置球囊,讓器官正常生長,待胎兒出生後再修補,梁稱過去曾替一名40歲高齡母親施手術,她曾經3次流產,最終順利誕下胎兒,可算是替該家庭完成心願。

威院名譽顧問醫生、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系主任及教授梁德楊指出,本港最常見雙胎輸血症。(羅君豪攝)

名譽顧問醫生談減胎手術:落手都唔容易

胎兒生命力頑強,有時亦有脆弱一面,當孖胎其中一個胎兒出現異常,不但可能胎死腹中,更有機會危害另一胎的生命,此時醫生及父母需要作出沉痛抉擇,作出犠牲,透過手術用射頻熱力燒斷虛弱胎兒臍帶。

兩個只能活一個,梁醫生行醫多年對此有深切感受,「我哋係醫生,唔係想殺生命係想救生命,但要衡量唔做嘅後果,可能兩個都保唔到,我哋落手都唔容易,但本住兩害取其輕,寧願保一個都好過兩個都無晒,而同事負起責任去做,心理質素都好重要」。

沉重不只於減胎手術,還有一些失敗例子。梁醫生憶述,曾有胎兒膀胱無法排尿,但插入的導管容易移位,母親堅持嘗試,醫生遂每隔數天試插導管,胎兒雖順利出生但終存活不久,「久唔久都會諗起失敗例子,但要用嚟鞭策自己做得更好,要企返起身」。

威爾斯親王醫院婦產科副顧問醫生謝穎婷表示,令胎兒正常出生,是自己最大動力。(羅君豪攝)

副顧問醫生:盼令胎兒正常出生

胎盤手術殊不簡單,醫生需要6年婦科及3年胎兒醫學培訓,之後再累積3至5年經驗才能獨立施手術,此外更需要有一些特質。威爾斯親王醫院婦產科副顧問醫生謝穎婷表示,一個胎兒的形成並不容易,自己對每個胎兒都充滿熱誠,「係好amazing(奇妙)」,希望可以與父母共同努力,令胎兒正常出生,這是自己最大動力,因此試過農曆年都趕回醫院做手術,有時甚至工作逾十多小時。

資深護師:難忘患癌媽超聲波與胎兒道別

威爾斯親王醫院婦產科資深護師梁淑嫺回想,曾遇過一名母親,因患癌不適合懷孕,她在醫護協助下,透過超聲波與胎兒道別,「嗰位媽媽對住影像話『好唔捨得你』,好令人傷感,係說話都無法表達嘅痛」。

威院婦產科胎兒醫學組獲選醫管局2020年傑出團隊,2018年曾邀請巴西教授來港,學習胎兒鏡脊柱裂宮內修補手術,同時會向其他醫院或其他國家醫生培訓,及舉辦國際會議。

威爾斯親王醫院婦產科資深護師梁淑嫺表示,難忘一名患癌母親透過超聲波與胎兒道別。(羅君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