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發新內鏡機械人 配機械抓手及切割刀 減手術穿孔風險

撰文:李恩慈
出版:更新:

中文大學醫學院成功開發新系統,適用於進行大腸鏡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即用於醫治早期消化道癌症的微創內鏡手術。新系統配置了兩隻裝上微型「抓手」及「微型切割刀」的機械臂,可以同時切割腫瘤。此技術能讓醫生拉高切割平面,較傳統ESD容易操作,減低令病人腸穿孔的風險。
團隊至今已成功運用新系統,為6名病人進行大腸ESD,當中沒有出現穿孔個案。病人平均於術後一天可以開始進食,並於術後兩天可出院。

中大醫學院最近成功開發新平台 EndoMaster EASE 系統, 適用於進行大腸ESD。系統配置了內鏡系統,配有兩隻裝上微型抓手及微型切割刀的機械臂,可以同時切割腫瘤。中大團隊今年5月已運用此技術,進行全球首個臨床研究計劃。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直腸外科組教授吳兆文解釋,ESD是一種微創內鏡介入治療方式,用於醫治早期的消化道癌症,可以讓病人保留完整器官,但需要高技術操作,有一定程度的穿孔及出血風險。

傳統方法腸穿孔風險達六成

中大賽馬會微創醫療技術培訓中心主任趙偉仁表示,傳統ESD導致病人大腸穿孔的風險達六成;新系統的操作較簡便,能讓醫生拉高切割平面,提供最佳視野進行ESD,連新手也可順利完成。團隊至今已成功運用新系統,為6名病人進行大腸ESD,沒有出現穿孔個案。平均手術時間為88分鐘,病人於術後一天可以開始進食,並於術後兩天可出院。新系統現時仍屬臨床研究階段,團隊將繼續招募合適的病人參與測試。

陳女士稱,手術的過程不痛,術後亦沒有不適。(張浩維攝)

料手術費較貴

趙偉仁表示,機械臂是一次性,不能消毒重用。新系統是「一把刀變兩隻臂」,相信比或傳統手術稍為昂貴,惟現時系統處於研究階段,研究資金已包括儀器,暫未清楚推出正式市面的價格。但他強調,運用新技術,病人出院較快、穿孔風險較低,變相平衡了醫療資源。

晚期腸癌病人須依賴傳統手術開刀

吳兆文續稱,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配合政府推出的大腸癌篩查計劃,相信未來能找出愈來愈多大腸癌患者,認為社會對於ESD和新系統的需求會日漸增加。惟他補充,ESD只適用於早期病人,當癌症到達晚期、癌細胞擴散,就必須靠傳統手術切除。

全球首名接受臨床測試、65歲的病人陳女士稱,她在2017年開始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至今年6月發現直腸有腫瘤。她起初以為要切除整條直腸和「孭袋」,直言非常擔心。後來她收到中大的邀請,接受ESD手術。她稱,手術的過程不痛,術後亦沒有不適;她即晚已可吃稀粥,兩日後康復出院。最終,醫生發現她的腫瘤屬良性,她覺得「非常感恩」,又感激醫生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