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市堂食放寬 工程專家:換鮮風裝置需十萬 可先測二氧化碳濃度
政府日前宣布放寬防疫措施,當中包括今日(27日)起晚市堂食放寬至晚上9時。醫學專家袁國勇及許樹昌均建議,食肆應增加通風換氣設備,惟飲食業界普遍認為,難以做到每小時換氣6次。
理大屋宇設備工程學系副教授梅國威接受《香港01》訪問時坦言,加裝鮮風機抽風系統的確能增加換氣量,但成本或會高達10萬元,電費額外增加兩成以上。他建議,可用數百元購買二氧化碳測量儀,測量濃度是否可接受,並盡開廚房的抽風系統,從而能增加樓面的通風量;長遠而言,政府應為食肆提供資助加裝通風設備及額外電費補貼,從而能更針對性地改善室內空氣質素。
一般食肆每小時換氣兩次 六次為醫院病房標準
港大微生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早前建議,食肆要改善空氣流通,起碼每小時換氣6次。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則認為,每小時換氣6次屬醫院規格,食肆難以做到,但希望食肆可加裝小型抽氣扇或高效空氣過濾機。
對於通風換氣的標準,坊間及飲食業界存在不少疑問,究竟何謂「每小時換氣6次」?理大屋宇設備工程學系副教授梅國威解釋,每小時換氣量(Air Change per Hour, ACH)只是室內通風效能的其中一項標準,而且計算方法不一,醫院的一般病房設計標準為6 ACH,手術室等高危空間更會達到20 ACH以上,但醫院設計時還會考慮空氣流動、正負壓等標準,整體要求相當高。
惟對於一般辦公室、食肆或家居來說,不會如設計病房時的通風標準般嚴格。就具有中央冷氣系統的食肆而言,大部份設有換氣功能,但為了節省能源,一般七成空氣屬於內循環、另外三成屬於換氣鮮風。梅國威指,該些食肆一般為2 ACH,若要做到6 ACH,即是鮮風量至少要增加兩倍,由此電費開支亦要相應增加逾倍;夏天抽鮮風時,需要壓低室外空氣的溫度,耗電量會更高。
梅國威認為,對於辦公室及食肆,實際上可透過量度二氧化碳濃度,從而判斷室內通風效能,而且是最直接有效測試、可普及測量鮮風量的做法,每小時換氣量(ACH)並非唯一標準。他解釋,二氧化碳濃度的數字愈低,代表該處的通風效能愈好:
一般室外環境:400 ppm
一般辦公室室內環境:800 ppm至1,000 ppm
一般食肆室內環境:1,200ppm
數百元購設備 測二氧化碳濃度是否可接受
梅國威說,一般餐廳食肆可透過購買二氧化碳濃度測量儀器,從數值可得知該環境的通風效能是否良好;一般市民可循坊間商鋪或網上途徑購買相關儀器,成本一般只需數百元至數千元。他表示,一般食肆的二氧化碳濃度若能保持在1,000至1,200 ppm,通風效能已可算接受。
若要額外加裝中央鮮風機或抽風機系統,梅國威估計成本至少需要8萬元至10萬元成本,完成安裝啟用後,還需要多付額外兩成至三成電費開支;此舉雖能顯著增加通風量,並非每間食肆都能負擔。
梅國威建議,較折衷但有效的做法,便是加以利用廚房的抽風系統。對於開放式廚房的食肆來說,可透過開盡廚房抽風機,從而帶動樓面的通風量;非開放式的廚房則可透過打開連接樓面的門,達致同樣抽風效果。但梅補充,上述做法的缺點是部分廚房抽風機的噪音較大,導致相對嘈吵。
紫外線消毒需小心 過量或致皮膚癌
至於短暫開門或開窗能否達到換氣效果?梅國威說未必一定有效,需視乎室外風向、空氣質素而定。部份物業管理公司或會加裝空氣淨化系統,甚至有產品聲稱透過紫外線UV殺滅空氣中的病毒,梅國威指,應用相關設備時要十分小心,例如人體被過大能量UV照射時或會如長時間曬太陽般灼傷皮膚,過量攝取甚至會引致皮膚癌;至於能否殺滅病毒,則要視乎該設備所對應的病毒,是否與預期希望殺滅的病毒一致。
一般家居環境方面,梅國威指,雖然家用冷氣機沒有換氣功能,一般屬於內循環,但由於不屬於密封環境,人流遠較辦公室、食肆低,仍有門縫、窗縫等通風位,因此毋須太擔心換氣通風問題。但他警告,部分劏房的居住環境較差,通風效能不佳,呼籲當局必須正視相關問題。
正研發檢測系統
對於坊間有聲音批評袁國勇每小時換氣6次的建議,梅國威為其說法平反:「相信袁國勇教授的Message(訊息)係希望食肆增加鮮風量,叫一個微生物學家去睇工程,拎住個6次個數嚟捽,對佢係唔公平。」
長遠而言,梅國威建議政府應考慮向食肆提供資助,補貼加裝通風系統及補貼電費,效果會更直接。他透露,目前已研發一套空氣質素及通風效能檢測系統,成本遠較現時的專業儀器低,即將於稍後發布。
▼8.28重新開放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