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貨櫃魚場】70歲搞科創農業 舊貨櫃養魚拎專利節省大量土地

撰文:謝德勤
出版:更新:

貨櫃、魚場,兩者表面看完全不搭調,偏偏李錫達腦筋轉幾轉,想到用堅固舊貨櫃養魚,一個貨櫃最少養3,000條魚,而且可以繼續垂直向上伸延,環保之餘又節省土地使用。他以養魚作起點,再連結不同產業,做出自己的科創農業,得到多個國家專利,又是「優質養魚場計劃」的登記魚場,為本地漁業,行出重要一步。

為舊貨櫃尋出路

談到魚場,自然聯想到在郊外一大片一大片魚塘,但來到李錫達的魚場,是完全另一番感受。來到錦田一角,驟眼看會以為是地盤工地,一個個貨櫃堆在一起,而且現場看不到任何水塘水池,這個貨櫃魚場,完全顛覆大家對魚場的印象。李錫達今年70歲,依然充滿幹勁,在大太陽下衣衫濕透,說話時候仍中氣十足。退休前開貨櫃廠,從事貨櫃生產及設計,貨櫃在他眼中有不同意義。12年前已退休,但看到每年300萬個貨櫃被棄置,明明結實可用,沒理由這樣浪費,便開始細想如何把貨櫃重生。「自己完全沒有養魚知識和嗜好,但我想食物是必需品,人一定要進食,看到外國有集約農場,香港亦應該可以做到。」以高科技、高密度土地利用,生產食品,就是集約農場。參考不同外國例子,經過一段時間搜集資料,貨櫃魚場應運而生。

李錫達的魚場,與大家想像中的魚場完全不同。

科技養魚一切可控

「那時覺得優質食材和批量生產是必然趨勢,香港水產養殖業仍然沿用舊生產模式,我希望把水產現代化。」目標很明確很遠大,當然並不簡單。沒有任何前人經驗可供參考,香港本地亦沒有專業人材提供援助,李錫達不斷努力慢慢摸索出整個系統。一個標準 20 呎貨櫃,可以放30噸貨物。貨櫃好處是機動性高,負重高亦堅固,貨櫃之間用索帶固定,最高可以疊到9層,每個貨櫃最少養到3,000條魚,李錫達說如果在傳統魚塘養同等數量的魚,需要50倍地方。「以貨櫃養魚的另一個好處,是所有事情都受到控制。溫度、酸鹼度都受到控制之餘,如工廠生產一樣,把傳統魚業因為天然災害做成的損失減到最低。」他們還會控制水流,令魚不停做運動,品質自然更好。他們現在養殖寶石魚,每日可以確保出產100條,依然供不應求。

一個貨櫃養到的魚,如果利用魚塘需要多50倍的面積。

可持續生態系統

稱得上科創農業,當然不止養魚那樣簡單,養魚得到的肥水並非簡單排走,而是作為蔬菜的營養。「魚櫃」旁邊是一條條垂直菜柱,節省空間之餘,魚水從上而下,滲透菜柱上每棵疏菜,不會浪費。這樣一個循環系統,真正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還未止,農場裡還有養殖淡水珍珠蚌,珍珠蚌既可以過濾污水,同時得到的珍珠可以磨粉出售。「養魚是一個主軸,同時發展其他附加值產品,才可以真正做到可持續發展,才是真正科創農業。」他又與不同學校和機構合作,以魚場為例,作教育用途,讓大家可以親身看到一個新世代農業基地,如何運作。「要發展要吸引年輕人,一定要改革,要科技創新才吸引到新人入行。」

養魚的水不浪費,他用來種菜,成為一個完整生態系統。

優質養魚場推廣本地魚

李錫達的魚場名字是「MoVertical Farm」,即是可以移動的垂直農場,這個農場是「優質養魚場計劃」的一分子,由於本地漁業既要面對不同入口水產品的競爭,又面對消費者對本地水產信心不足的問題,所以2005年開始,漁農自然護理署推出「優質養魚場計劃」,就是為了提高本地水產品的質素,增加吸引力。以「MoVertical Farm」生產的寶石魚為例,他們有優質魚產品認證,表示魚苗、水質有保證,確保是健康安全的魚;同時提倡食本地魚,除了希望推廣本地漁業,亦吸引市民多購買本地魚,有效減少從外地進口魚的碳排放,做到可持續發展。

每日穩定出產100條魚,供不應求。
優質養魚場計劃,幫助本地漁業尋找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