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推動病人手術前「補血」 成功壓低大腸腫瘤手術輸血率

撰文:黃金棋
出版:更新:

本港第三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持續,不少捐血活動取消,血庫亦屢次告急。有關注血液議題的醫學組織發表論文,建議在港醫院實施「病人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ment, PBM),即在手術前、中、後三個階段增加病人血紅素、減少出血等,可減低輸血率、產生併發症風險,及縮短住院時間等,亦可減低本港對血液依賴。
將軍澳醫院2015年起試行PBM,大腸腫瘤手術輸血率,得以由33.3%降至11.3%。該院麻醉科醫生建議,市民日常可進食鐵質較豐富的食物,如紅肉、菠菜等食物補充鐵質。醫生又強調「輸血唔可以補身,有壞處無好處」,更可能影響病人免疫系統,或導致身體機能衰退等。

香港臨床血液管理學會發表有關PBM研究。(黃寶瑩攝)

本港用血率高於澳洲荷蘭

香港用血率一直高企,在2016年本港每1,000人口中,便要使用25至30包血,比澳洲、荷蘭等一年用20至25包血為高。香港臨床血液管理學會今日(17日)發表有關PBM研究,學會主席周雨發指,本港人口老化持續,對血液需求上升,但捐血者減少,現時新型肺炎疫情下加劇供應不足問題。若醫院實施PBM,令病人輸血率下降,便可減低對血液製品依賴,「血液係好寶貴,要用得其所」。

威爾斯親王醫院麻醉及深切治療部副顧問醫生徐倩蕊則解釋,PBM分為手術前、中、後三個階段,手術前病人、市民如有身體疲倦或頭暈等貧血症狀,應向醫生求診,以盡早改善情況。另外日常亦要多食維他命A及C的食物,幫助吸收鐵質;以及多做帶氧運動,亦有助恢復及減少出血。對於將要進行手術的病人,則建議直接口服或靜脈注射鐵補充劑。

在手術中,團隊會審慎使用止血方法,降低手術期間出血;並會保持病人正常體溫,讓身體止血功能發揮最好。手術後,物理治療師會協助病人進行適量的帶氧運動,有助手術後恢復、減少出血及併發症。

+3

將軍澳醫院大腸腫瘤手術​輸血率降三分二

將軍澳醫院由2015年11月開始試行PBM及促進術後康復的綜合方案,該院麻醉科顧問醫生鄭鴻佳表示,首批試行為進行大腸腫瘤手術的病人,至2017年6月共有168名病人試行方案,該批病人的住院時間較沒有試行PBM病人短一半,僅需四日已可出院;他們的輸血率亦由33.3%降至11.3%,減少三分之二。

鄭又指,不少病人或認為輸血對身體沒有壞處,「老人家成日叫醫生幫手輸血,覺得可以補身。」然而他強調,輸血的血液非自己身體生產,更有可能含病毒等。輸血後或會出現手術後發炎情況,甚至令身體機能衰退,如腎衰竭、呼吸系統衰竭等;而癌症病人如手術中沒有輸血,產生併發症風險亦較低。

鄭鴻佳:對醫院整體係有賺

另外,鄭鴻佳稱所有手術亦適合實行PBM,惟在大量出血的手術中進行,成本效益會較高。將軍澳醫院亦將PBM擴展到骨科及婦產科手科,如切除子宮等。對於試行PBM醫院人手問題上,鄭指投入人力、物力進行PBM可縮短病人住院時間等,「將來病人少啲返嚟,對醫院整體係有賺」。

被問到外國一早實行PBM,為何香港現時才有此倡議?周雨發笑言原因是「香港紅十字會做得太好,推動力無咁大」。

相關論文今日於《香港醫學雜誌》中發表,適逢雜誌今年踏入25周年,該雜誌總編輯黃至生指,所有雜誌內容均可在網上免費瀏覽,而雜誌「影響系數」(Impact Factor)亦在五年間由0.872升至1.679,反映有不少高質素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