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大醫院掌舵人馮康:公私醫療「楚河漢界」宜藉疫症變革

撰文:陳倩婷
出版:更新:

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公立醫院的非緊急服務及手術自2月起大幅度削減,病人苦等疫情平穩可重啟服務,惟至7月全港即被新一波疫情殺個措手不及,公院服務又再延緩。
醫院管理局期間逐步擴闊公私營協作計劃的服務,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行政總裁馮康接受《香港01》專訪指出,過往公私營醫療太「楚河漢界」,疫症提供檢視整個醫療體制的契機,如私家醫生、屋邨醫生於疫症期間可擔當的角色,但他認為這些做法須政府主動協調,長遠應建一套可調控的新機制,有策略地應付不同階段衍生的醫療需求。

新型肺炎自今年1月底襲港,醫管局為集中抗疫,2月起大幅削減非緊急手術及服務,5月至6月疫情平穩時雖然曾一度放寬,惟7月本港再有疫症大爆發,公立醫院服務無奈地再暫緩。醫管局曾將放射治療、孕婦剖腹產子及初生嬰兒黃疸等服務分流至私家醫院,有意見認為當局應更善用私院的設施及病床,以紓公營系統的壓力。

疫症造就檢視本港醫療生態契機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行政總裁馮康接受專訪時形容,世紀疫症提供一個契機,重新檢視整個醫療體制之中,公私營醫療兩者的生態平衡。

他認為應探討私營系統在抗疫期間可扮演的角色,以私家醫生、屋邨醫生為例,他們可參與病毒檢測一環,助加快檢測進度,但當私家醫生連保護裝備都不足夠,難以為患者診症,這些措施必須由政府主動作協調,否則不會事成。

【專訪】中大醫院研千種手術套餐 CEO馮康冀公平透明減醫患爭拗

馮康認為現時應檢視公私營醫療系統的生態是否平衡。(龔嘉盛攝)

應建機制調控公私營醫療服務 不應等待疫情平息再調整策略

今次疫情下公院病人服務受影響,輪候時間延長,馮康認為,醫管局「外判」部份服務是好事,但現時的機制只屬「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他稱長遠而言應建立一套可調控的新機制,若日後在不同時間,社會有不同的醫療需求時作調整,有助私營醫療在適當時間、針對性地紓緩公立醫院壓力。 他亦期望醫管局日後可考慮因應各聯網或地區的不同醫療需要,擬定各區的公私營協作服務應對區內需求。

2003年沙士肆虐,馮康是時任醫管局新界東聯網總監及威爾斯親王醫院行政總監,抗疫期間不幸受感染。重提舊事,馮康認為沙士給予的教訓是每種病毒都不同,必須針對新病毒的特性迅速處理。

沙士一役後瑪嘉烈醫院增建的傳染病中心,及每間急症醫院建設的負壓病房,應對沙士是足夠,但對付傳播性高如新冠病毒則不足。他續指,既然預計到今次是持久戰,公共衛生角度而言,就不應等待疫情平息再調整抗疫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