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白海豚數量回升至52條 惟連續五年絕迹大嶼山東北水域
被視為「回歸吉祥物」的中華白海豚近年在本港錄得數字每況愈下,漁護署今日(24日)公布最新海洋哺乳類動物監察報告,估計在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期間在香港水域出沒的中華白海豚數字回升至52條,較去年調查發現的32條增加六成至20條。
但是,中華白海豚連續5年絕迹大嶼山東北面水域(則港珠澳大橋、機場一帶),報告指在北大嶼山水域海豚近年使用率大幅下降,在過去三年亦只集中出沒於此水域的西端,在港珠澳大橋施工完成後,未有任何回復較高使用量的跡象。
報告把中華白海豚的主要棲息地分為四大水域,當中大嶼山西南面發現19條白海豚、西面有29條、西北有4條,但東北面沒有記錄到任何白海豚出沒,是第五年絕迹於該水域,整體數目估計為52條。翻查過往記錄,2011至2015年度本港白海豚的數目分別為65至88條,但2016及2017年度的白海豚數目只得47條,上年度更跌至新低32條。雖然本年度錄得數量分別較過去三年多,但整體數目在過去十年仍錄得明顯下降趨勢。
港珠澳大橋工程後 海豚未見大幅復返北大嶼水域
去年,中華白海豚重要棲身地主要集中在沿大嶼山西面及西南面、即由大澳半島伸延至分流半島的近岸水域。在過去九年,海豚在大嶼山西面及西南面水域的棲息地運用變化較大,其使用量在2014至15年間達最高水平後的數年逐步減少,但去年卻有所增加。至於北大嶼山水域,海豚近年使用率大幅下降,在過去三年亦只集中出沒於此水域的西端,而且在港珠澳大橋施工完成後,並未有任何回復較高使用量的跡象。在北大嶼山水域的兩個海岸公園內,海豚使用量於近年均明顯地減少。
江豚減少出沒石鼓洲鄰近水域
另一方面,江豚去年錄得最高使用量的棲身地,位處於大嶼山東南及西南調查區交界的離岸海域。過去曾被視為江豚最重要生境的石鼓洲鄰近水域,其使用量在2018及2019年均明顯地大幅下降,或與毗鄰「綜合廢物管理設施」展開的建造工程有關。
翻查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資料,今年已處理27宗鯨豚擱淺報告,當中7宗為中華白海豚,分別被發現擱淺在南丫島、屯門青龍公園石灘、貝奧、西貢水域及大嶼山西面。
環團:海岸公園被廢武功 無補償效果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發言人麥希汶表示,去年大嶼山西南面高速船減少,與往來港澳的客運船減少、改用巴士有關,令該水域海豚數量由上年度的7條急增至19條;但從海豚分布可見,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以及大小磨刀海岸公園的海豚使用率大減,反映這些海岸公園「廢咗武功,完全無補償作用」,即使港珠澳大橋工程完成,但隨之迎來三跑工程,令海豚「好難安心再使用西北水域」。
報告指過去一些經常出沒於香港水域的海豚個體,共有16隻於去年不見所蹤。麥希汶指出,過去5年共有62條海豚在香港水域消失,當中僅8條在伶仃洋出現,情況令人擔憂。此外,她稱,雖然伶仃洋發現的海豚數量遠超本港,但數量由2017-18年度的945條大幅跌至2018-19年度的641條,或與工程、漁業有關,反映即使有本港海豚會去內地,也不代表安全。
她認為,若龍鼓灘、小蠔灣等填海項目「上馬」,海豚難有喘息空間,擔心「(海豚)被打咗幾拳,數量少咗,又被打多幾拳」,直言即使海豚數量有回升,看似有希望,但若仍停留目前保護措施,海豚數量繼續上升的幻想或會破滅。她認為,當高速船減少令海豚數量回升,成強大支持理據修改高速船航道向南移,以及合併西南大嶼海岸公園和南大嶼海岸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