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土地問題 陳茂波:原居民鄉村土地不宜大規模發展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連續第二個星期就土地問題發表網誌,他今(23日)指出,將土地由「生地」變成「熟地」作高密度發展過程需時,而單獨發展偏遠的零碎地塊,不論是棕地、綠化地或其他土地,既未必符合當區規劃、開發的時間也不一定縮減,故他認為所有土地供應的選項都有利弊,整體社會必須有所取捨,更應避免立場先行、政治掛帥、只顧民粹考慮而忽略香港長遠的整體利益。他又提到,鄉村式發展土地大都位於原居民村界內,通常已有相當數目的丁屋,基建設施和其他配套一般亦有限,加上用地分布零亂,一般而言並不適宜作大規模發展。
「生地」變成「熟地」過程需時
陳茂波指出,很多關於土地問題的評論,經常出現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只要有地就能立即建屋或作其他發展用途。但他強調,要將一幅土地由「生地」變成「熟地」作高密度發展,需要考慮的因素眾多,包括面積大小、環境規劃、技術條件、基建配套等,進行各項內部和法定程序的過程需時,包括進行交通、環境、空氣流通、景觀、生態、樹木、文物、天然山坡風險等技術及影響評估;規劃上,亦要考慮整個地區的發展與周邊用途是否配合;工程則涉及斜坡鞏固、環境影響緩解措施的落實及提供交通和社區設施等工作。
具發展潛力土地 多被私人佔用
他又指,現時香港餘下地有發展潛力的土地,不少涉及私人土地或被寮屋、棕地作業等佔用的土地,要發展相關土地必須透過法定程序,以公眾利益為由,收回私人業權和清理土地,政府亦需按相關政策處理土地上(不論是政府或私人土地)的佔用人,包括為登記寮屋或牌照構築物的合資格佔用人作出適用的補償和安置安排。
他舉例指,皇后山前軍營用地佔約24公頃,全屬政府土地,不少亦已平整,目標可提供約1.2萬公營房屋單位,惟用地缺乏基建配套,排水、交通及環境等均需詳細研究合適的解決方案,前軍營內亦有具歷史評級的建築,需考慮如何保留及保育,故需大量的評估和前期工作方可為用地進行法定規劃和其他程序,再開展相關的基建和地盤工程。按現時已經全速進行的發展時間表估計,皇后山首期發展最快仍要於2020/21年方能落成入伙。這反映「生地」變成「熟地」的困難以及所需功夫和時間。
提高發展密度 應付短中期需求
陳又指,現時政府的土地供應策略是「多管齊下」,既努力物色並優先處理一些現有市區和新市鎮範圍或邊緣位置的合適用地,包括預留政府用地、短期租約土地、空置政府土地,以及緩衝作用和保育價值較低的「綠化地帶」,同時在規劃因素許可的前提下,適度提高個別房屋用地的發展密度。這些土地由於位處或鄰近已建設地區,一般技術和基建問題相對較易解決,可較快供應作房屋或其他發展,應付短中期特別是公屋的迫切需求。
此外,政府亦積極推展鐵路項目,以及檢討鐵路沿綫及鄰近土地,尋找可作發展的用地,如小蠔灣車廠。另會重點推展大型土地規劃及發展,如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東涌新市鎮擴展、洪水橋新發展區和元朗南發展等項目,務求為香港中長期發展提供各種大規模的用地。
發展零碎地塊 難建立完善的社區
陳茂波又稱,不時有人認為個別分布零散、規模較細、位置較偏僻的棕地,可以「逐幅逐幅」地發展,如全數用作公營房屋便可建數以萬計單位;但他批評,這種論述不單未必符合當區規劃、與周邊用途也未必配合,如果基建和配套不足,除技術上有困難,亦難建立完善的社區,對日後入住的居民並非妥善的安排。他又強調,法定圖則中劃為「鄉村式發展」地帶的土地,散布全港不同地區,主要位於新界原居村民的認可鄉村,這些地帶通常已有相當數目的現有鄉村屋宇,基建設施和其他配套一般亦有限,加上用地分布零亂,一般而言並不適宜作大規模發展。
政府無「魔術棒」變出土地
他重申,政府沒有「魔術棒」可以變出土地,而又不帶來任何影響,更沒有「閒置」土地的本錢,所有土地供應的選項都有利弊,整體社會必須有所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