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例風波一周年|中學生告別不完美校園生活 冀另一角色關心社會
一場反修例風波引發的連串社會事件,香港在過去365日走過起伏跌宕的日子,對立矛盾激化。
17歲的應屆DES考生阿恆(化名)度過了不一樣的中六,告別校園時沒有歡笑與淚水的「last day」、亦沒有填滿青春回憶的學校旅行,同輩都捲入反修例事件,在新冠肺炎疫情下面對人生最重要的一場考試, 「我會話係不盡完美的一年。」
他坦言,社會上缺乏中學生的聲音,選擇加入中學生組織,以另一個角色關心社會,「希望做到啲野去改變。」
前路仍未明,作為年輕一代的阿恆無力感不時浮現,但他相信只要團結仍有希望,「行過去會有出口。」
「我會話係不盡完美嘅一年…係可惜,但我的確喺呢一年做咗好多嘢。」17歲的阿恆(化名)為應屆文憑試考生,於訪問前一日剛完成最後一科地理考試,回首充滿波折的一年:「呢年嘅時間管理會好咗。」
沒有「最後一次」 與想像不一樣
最後一年的中學生涯荊棘滿途,先面對社會運動衝擊,再因肺炎疫情停課,文憑試延期,阿恆直言一切都與想像中的中六生活不一樣,「原本expect(期望)中六可以開開心心,完埋最後一年,同埋會有好多最後一次,最後一次學校旅行、last day、陸運會,但最後今年無咗last day,陸運會又得番一日。」
他形容為「特別的人生經驗」,固然有失卻但不乏得着,「中途多咗好多插曲,學校會有關注組…早咗提升自己公民意識,更加關心社會。」
6.16人生首次上街:以為政府會聽意見
去年修例風波捲席社會,街頭不時見到年輕一代的身影。阿恆憶述首次上街為「616大遊行」,「覺得好震撼,全部人都有同一個目標。」他於運動初時仍對遊行的態度不置可否,甚至未有參與最初的69遊行,「之後同同學傾,我記得我話政府都繼續二讀,好似無咩用,佢哋話做咗好過咩都唔做。」
直至612集會,從新聞中看到拔萃女書院教師楊子俊被槍傷右眼,甚至11月的西灣河開槍事件,不但鼓勵他上街,更激發起對事件的反思,「我以為政府會有諮詢、收集市民意見去做決定,但原來政府可以為咗想推行嘅事而漠視民意。」
我以為政府會有諮詢、收集市民意見去做決定,原來政府可以為咗想推行嘅事而漠視民意
學生亦為公民 有責任了解社會
社會有人質疑中學生不應參與政治運動,阿恆會如此解讀:「學生應該關心學業,但同時唔應該忘記公民身份。」他說,中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有責任關心時事、了解社會現狀。正當社會陷入紛爭,更屬好契機推動年輕人去認識政治。他直言,自己於過去一年認清自己不足,從而透過與關注組同學討論、閱讀,了解政治及社會,亦促使他期望於大學選修政治相關的科目。
連場事件,就如《圍城》一書所言,「城裡的人想出去」,是不少香港人這刻的心聲,逃避看似最佳選擇。但阿恆直言,雖然會感到迷茫,但卻未想過放棄離開這城市,對於未來仍有想像與期盼,「雨過會有天晴,信念夠堅強,行過去就有出口。」